专题>>最新聚焦>>2013全省文化工作会议>>厅长讲话
 
   
省文化厅厅长杨丽萍在2013年全省文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发布时间:2013-02-07

在2013年全省文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省文化厅厅长、党组书记 杨丽萍

(2013年1月30日)

同志们:

今年全省文化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贯彻全国文化厅局长会议和全省宣传部长会议精神,总结2012年的文化工作,安排今年全省文化工作。下面我讲三个问题:

一、关于2012年的工作总结

2012年,全省文化系统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为主线,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围绕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持续求进,务实发展,较好推动了文化改革发展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在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营造昂扬向上的文化氛围、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发展,奠定了五年河南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坚实基础。

近年来,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对文化工作高度重视。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专题研究文化改革发展问题,党的十八大把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五位一体”的重要内容作出重要部署,国务院把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作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要战略定位之一。省委八届八次全会提出了“两大跨越”,省委九届二次全会对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级领导干部发出了“敬畏文化、学习文化、振兴文化、服务文化”的号召,中共河南省委下发了《关于贯彻落实〈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各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使全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呈现出了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从2008年到2012年,全省共投入文化文物经费108.8亿元,从2008年的14.3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27.96亿元,年均增速为18%。全省文化文物11项文化惠民工程5年共投入22.14亿元,2012年达5.55亿元。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中央和省级财政对我省文化建设总投入为65513.5万元,较2011年增加12817.7万元,增幅为24%。全省文化产业较快增长,2011年,全省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实现增加值454.37亿元,同比增长23.8%,增速高于GDP增长速度7.2个百分点,高于第三产业2.9个百分点。可以说,文化工作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是多年来文化系统克难攻坚、勇于进取的结果,更是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大力支持的结果。

(二)初步建立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得到较大提升。

一是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省、市、县、乡(镇)、村五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健全,基本实现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有文化站,村有文化大院。河南艺术中心、中国文字博物馆、洛阳博物馆新馆、新乡市博物馆、平顶山博物馆、信阳市文化中心、周口市文化中心等一批重点文化设施相继建成,成为城市标志性建筑。2012年,河南省少儿图书馆落成并启动服务活动,平顶山市文化艺术中心、鹤壁市艺术中心投入使用。二是文化惠民工程惠及千家万户。从2008年开始,全省博物馆对外免费开放;从2009年开始,全省图书馆、文化馆(站)、美术馆对外免费开放,4年内各级财政共投入专项资金7.53亿元。从2008年起,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共投放资金4.31亿元,从2012年起,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和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积极推进,三项重大数字文化服务将逐渐遍布城乡。“舞台艺术送农民”自2009年启动以来,演出场次逐年递增,2012年全省国有文艺院团为基层免费演出过万场,其中郑州市就达到了1000场。三是文化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五年来,我们以拓展服务领域,提升服务水平为中心,认真抓了公共文化服务单位的规范化建设和绩效考评工作。2009年试行河南省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工作管理办法,2012年出台《河南省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工作规范及考评办法》,并制定了《河南省公共电子阅览室管理办法》,促进了公共文化服务单位综合服务能力的明显提升。郑州市被命名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周口一元剧场、邓州文化茶馆被评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洛阳、济源、信阳、平顶山等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建设积极开展。河南博物院、许昌博物馆、开封市图书馆、漯河市图书馆、鹤壁市图书馆、鄢陵县文化馆、平桥区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服务单位坚持文化为民,积极创新服务模式,展示文化行业形象的窗口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三)文艺创作生产发展繁荣,加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一是文艺精品力作不断涌现。五年来,全省文化系统先后推出重点剧(节)目100多台,被誉为“河南戏剧现象”,创造了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奖“七连冠”,连续8届获全国“五个一工程”优秀剧目奖,连续4届获中国艺术节大奖和文华大奖,河南舞台剧目的艺术成就得到全国文艺界盛赞。成功举办了第二届中国豫剧节、两届全省戏剧大赛、 两届专业声乐器乐大赛、 三届专业舞蹈大赛、 三届全国“群星奖”大赛、青年戏剧演员大赛、 两届民营文艺团体文艺汇演等重大赛事和活动,推出了一大批优秀艺术作品和文化艺术人才。2012年,豫剧《苏武牧羊》、《兰考往事—焦裕禄》等剧目进一步加工提高,豫剧《刘青霞》、京剧《龙凤呈祥》等新剧目上演,豫剧《丹水情深》在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中获得剧目创作金奖等9项大奖,越调《老子》剧目入选2012年国家十大精品剧目,豫剧《朝阳沟》、《铡刀下的红梅》入选第二届全国优秀保留剧目大奖,《朱安女士》、《红旗渠》、《大红灯笼高高挂》剧本获第20届曹禺戏剧文学奖。二是文化艺术活动更加丰富多彩。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开封菊花花会、宝丰马街书会、浚县正月古庙会、淮阳太昊陵庙会等重大传统文化活动品牌效应日益明显。“春满中原”、“多彩五月”等节庆文化活动,农民艺术节、少儿文化艺术节、广场文化、网络新生活等新兴的群众文化活动广泛开展。2012年,“向党的十八大献礼——河南省优秀剧目北京展演月”活动取得重大影响,“第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河南文化周”、“第30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取得重大成功。豫剧《苏武牧羊》、《铡刀下的红梅》在全国巡演,话剧《红旗渠》在全省巡演。全省“百城万场”广场文化活动在116个城市开展广场演出8000余场次,“黄河风”全省合唱节、洛阳市“五月广场文化狂欢月”活动、许昌市“周末百姓剧场演出季”、沁阳市“优秀怀梆剧目百村巡演”、平顶山市湛河区“文化夜市”等专项文化活动都取得了良好效果。

(四)文化遗产保护取得显著成绩,促进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一是文物工作成效突出。完成历时三年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全省不可移动文物共计65519处,位居全国前列。目前,全省共有世界文化遗产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9处(198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47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7400余处。全省列入“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项目达到38项,居全国第一。全省文物总量、文物保护科技化水平、学术理论研究等多项指标多年居全国前列。“河南考古”成为中国考古学界的一个响亮品牌。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于201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丝绸之路河南段申遗工作有序推进。洛阳、郑州被列为国家六大片区大遗址保护新格局重点,汉魏洛阳故城、内黄三杨庄遗址、宝丰清凉寺汝官窑遗址等19处大遗址列入国家150项保护展示工程重点。全省开放文物保护单位达200多处。2012年,洛阳市文物管理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荣获“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全面铺开。从2007年到2009年底,完成了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一次普查,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全面推进,各项基础性抢救保护工作扎实进行。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单位95个、代表性传承人66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372项、代表性传承人642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个。浚县、内黄县、淮阳县、舞钢市等地民间优秀文化传承保护效果显著。民办博物馆、社区博物馆丰富了全省博物馆体系建设。

(五)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市场更加繁荣有序。

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势头强劲,开封宋都文化产业园区2010年被批准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3个、国家级文化产业基地7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6个,省级文化产业基地52个。2012年,全省文化系统在建文化产业项目投资额超过700亿元,文化产业项目招商引资合同金额超过100亿元,完成对外文化贸易额2亿美元,全省文化系统首次组团参加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并成为当次演艺交易会现场签约最多的单位。全省全年认定网吧连锁企业91家,设立连锁直营门店304家,审批经营性互联网文化经营单位30家,发展游艺娱乐场所850余家,备案艺术品经营单位381家,审定公布文物复仿制品研究开发基地37家。每年开展网吧整治“闪电”行动,全省先后开展“迎接党的十八大专项保障行动”等专项整治行动。2012年,各级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累计出动执法人员613373人次,车辆84573台次,检查各类文化经营场所324004家次,查处违规经营单位7025家,有效净化了市场环境。

(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文化发展动力。

五年来,全省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取得重大成果,文化艺术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2009年,河南省歌舞剧院和洛阳、郑州、安阳、开封、商丘五地文艺院团试点改革成功。2012年底,全省58家国有文艺院团顺利转企改制,22家国有文艺院团划转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108家国有文艺院团转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政府投入增加,事业发展扩展,机制更加灵活,解决了长期困扰文化艺术发展的大问题。省直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深入进行,岗位设置管理更加完善,全员聘任制、竞争上岗制全面推行。全省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基本完成。市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实现了三局合一,各省辖市成立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支队,108个县成立了文化市场执法大队,文化文物、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综合执法力量得到加强。洛阳、新乡等地大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积极出台配套优惠政策,充分调动了广大演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能动性。洛阳、安阳、开封、商丘、郑州和河南博物院先后被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单位。

(七)对外文化交流不断拓展,中原文化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五年来,共组织实施对外文化项目200余项。“第十届亚洲艺术节”、“中原文化澳洲行”、“中原文化港澳行”等成为全国对外文化交流亮点。与美国、俄罗斯、日本、韩国及非洲国家文化交流不断深化和拓展,与欧洲、日本、台湾等地文物交流合作不断深入。实施“情系中原—两岸文化联谊行”、“海峡两岸河洛文化暨豫剧发展理论研讨会”和“两岸互派戏剧人才培训计划”等重点交流项目,河南成为全国对台文化交流基地。自2011年始,成功实施“央地合作”计划,加强了与非洲国家和韩国的文化交流。河南歌舞演艺集团、新乡市文新局、开封市文广新局、嵩山少林寺等单位在完成对外文化交流任务中表现突出。

(八)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为文化事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

从2011年起,实施“河南艺术名家推介工程”、优秀表演艺术人才交流工程,积极组织京剧拜师和河南地方戏拜师活动,加大各级领导干部和各类专业人才的国内外培训。五年来,文化厅共举办各类培训班173个,培训人数达10932人,并全面铺开了市、县、乡文化工作人员培训工作,进一步提升了文化工作队伍整体素质。全省文化系统现有中高级职称专业人才10028 人,占总人数的22.86%。

五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通过全省文化工作者的奋力拼搏,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了一个新水平,文化产业发展开创了新局面,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工作进入了新阶段,在不断取得新突破、新成就的同时,全省文化工作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比如文化工作发展不均衡。各级政府尚未明确公共文化财政支出比例和增幅等硬性指标,部分地区文化发展指标尚未明确列入各级政府政绩考核体系,文化建设缺乏持续增长的保障机制,城乡之间、不同地区之间、不同城市之间文化发展进度不平衡。部分基层公共文化单位活动不足。一些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和乡级综合文化站开展服务不够,形式单一,缺乏应有的活力。有的地方重视硬件建设,忽视文化内容建设,公共文化设施尚有闲置现象。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亟待提高。文化产业投入少、总量小、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的局面仍未明显改观,产业主体“小、弱、散”格局总体变化不大。人才队伍缺口较大。文化队伍人员不足,尤其是基层工作人员和专业人才严重缺乏,远远不能满足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形势需要。以上这些问题的解决,仍需要我们付出艰苦的努力。

二、关于今年的重点工作

党的十八大作出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等重大战略任务。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是综合实力的竞争,做为一个文明古国,我国的文化实力不够强,文化影响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比较弱,影响了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成为对全党的要求,而且要扎实推进,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国务院将“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作为中原经济区的重要战略定位,又充分说明了河南文化建设的民族责任,赋予了河南文化传承传统、创新发展的历史使命。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和全省文化工作者一定要明确责任,坚定信念,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强省建设,为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做出我们的贡献。

2013年,全省文化系统要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为主线,按照省委省政府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省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全省文化工作实际,解放思想,持续求进,服务大局,积极作为,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更好更多的文化产品,坚持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共同发展,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和水平,全面推进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促进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加快中原文化走出去步伐,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更为坚实的文化条件。

(一)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更多的文化产品。

党的十八大召开后,全省文化系统迅速行动,按照中央和省委的统一部署,组织多种学习活动,掀起了学习宣传十八大精神的热潮,并结合实际加以贯彻落实,用十八大精神指导具体工作。今年,我们要继续组织广大干部职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省委省政府的重大部署,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自觉用党的十八大精神和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进工作。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新的文化发展理念,把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与文化改革发展实际相结合,与解决当前文化工作中的重点难点相结合,对于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新型城镇化中的文化建设、文化产业的跨越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文化要求等重大课题,深入研究,积极推进,强化运作,狠抓落实。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精心组织重点文艺创作和重大文艺活动,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实施“河南省省级艺术创作生产扶持工程”,组织好全省性文化艺术赛事活动,积极参与全国性的艺术赛事活动,引导和带动全省艺术创作生产,推出一批优秀作品和优秀青年人才。鼓励扶持全省文化单位和艺术院团深入基层开展公益性、品牌化演出活动。继续抓好“舞台艺术送农民”、“高雅艺术进校园”演出和文化下乡。办好“第31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癸巳年拜祖大典”等重大文化活动。继续开展“春满中原”、“多彩五月”、清明文化、端午文化和中秋文化等传统节庆活动,广泛组织好“百城万场”广场文化活动,特别要组织好农民工文化活动和乡村文化活动。

(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一是要继续推动各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动省图书馆新馆、河南博物院二期、中国文字博物馆二期、南水北调博物馆前期立项筹备工作和省直文艺院团剧场建设,加强省辖市和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建设,支持省辖市、文物大县博物馆和专业博物馆建设,做好城市街道、社区文化设施投入工作。二是要扎实推动各项惠民文化项目开展。要继续推进和完善全省公共文化服务单位免费开放,对一些落后地区和单位要加大督导力度,确保资金投入,确保活动开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数字图书馆、公共电子阅览室等三大数字化文化工程是今年惠民工程项目的重点,各地一定要高度重视,积极配合,协调推动。三是要积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能力提升。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规范和创新,开展行业评比、动态管理,积极推进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项目创建,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单位的流动文化服务,推广政府购买、集中配送、连锁服务等公共文化产品提供方式。探索群众文化活动新途径,打破部门界限,继续联合当地高校、协会、文联等部门的优势文化人才,组织开展内容丰富、适合基层的文化活动和业务培训。支持各种民办博物馆、图书馆等公益性文化机构发展,努力形成良性竞争、多元互补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四是要拓展公共文化服务的参与范围。要大力组织实施文化志愿者服务活动,发挥文化类社会组织作用,引导社会力量有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

(三)完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一是要进一步重视和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河南是一个文化遗产大省,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和开发利用任重道远。要从人力上、投入上、宣传上加大力度,充分发挥联席会议制度和专家委员会的作用,动员多方面力量参与、支持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加强与新闻媒体和其他社会力量的配合,举办“文化遗产日”和专题宣传展示活动,推动文化遗产进社区、进校园、进课堂,提高全社会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二是要继续做好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工作。要继续推进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和保护管理,继续做好大遗址保护展示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做好重点项目建设中的文物保护和重点文物维修保护,搞好全省可移动文物普查,大力推进文物科研基地建设。要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立法和制度建设,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和传承人体系建设,推进基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展示馆建设。继续做好古籍保护相关工作。三是要努力提升文化遗产保护的水平。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研究,鼓励多出成果,指导实践。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信息化、数字化和科技化建设,探索文化遗产系统化、整体化保护途径,推动对文化遗产的科学、合理开发利用。

(四)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加强文化市场管理。

党的十六大提出发展文化产业的部署,近年来我省的文化产业也获得了较快发展,但从总体来看,我们还有许多工作亟待加强。一是积极培育市场主体。发展是硬道理,没有量的扩张就没有质的提升。各地在扶持、引导文化产业主体方面一定要解放思想,积极推进。要不断创新服务理念,放宽市场准入,提高服务水平,加快推动演艺业、网络业、歌舞娱乐业、工艺品业、文物复仿业和新兴的动漫文化、数字文化产业发展。二是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是我们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搭建文化和资本的合作平台,是我们工作的重要内容。各地要大力推进产业园区建设,大力加强招商引资的宣传推介,大力扶持重点文化企业和重点文化项目,大力搭建文化产业招商、交易和投融资平台,努力形成大、中、小文化企业相配套的文化企业群体,培育骨干文化企业,推动文化企业和项目做大做强,争取到2020年文化产业占GDP比重达到5%。三是建立健全以信息化为支撑的文化市场综合管理体系。指导各类文化市场特别是网络市场建设,引导行业加强自我管理。完善文化市场技术监管平台建设,提高网吧安装率和在线率,提高信息化、数字化管理水平。进一步加大整治打击力度,加强网络文化市场管理,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经营活动。

(五)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从2006年到去年年底,文化体制改革的阶段性任务基本完成,在以后的工作中,文化工作要坚持改革发展,不断解放文化生产力。一是要巩固改革成果。推动已转制的国有文化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体现文化企业特点的资产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增强生产实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创新,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和水平。鼓励、引导转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的单位调整工作方向和重点,做好传统民族艺术民族文化的抢救、保护、研究和传承工作。二是要继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以造就一批人民喜爱、有广泛影响的名家大师和文化领军人物,引领全省文化事业发展为目的,深入实施“中原文化名家工程”、“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和“河南文艺名家推介工程”。同时,要大批培养文化实用人才,带动各类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各文化事业单位一定要加强本单位专业人才、梯队人才建设,通过各类专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全体文化工作人员的文化创造和文化组织能力。

(六)扩大文化交流合作,提升中原文化影响力。

做为各级文化主管部门,我们首先要保证政府间文化交流任务的圆满完成,办好“欢乐春节”赴美国、台湾演出任务和“央地合作”赴非洲演出项目,为“中华文化走出去”做出中原文化的贡献。要整合、利用好全省文化资源,搭建更多的平台,拓展更多的渠道,探索更多的模式,积极组织开展全省对外文化交流合作包括文物保护交流活动。要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台文化交流,特别是要以中原文化品牌为抓手,充分发挥根亲优势,扩大对台文化交流成果。在对外文化活动中,要认真学习借鉴国外、境外先进的文化发展理念、成熟的文化发展经验,创造性地运用到我们的文化实践。

(七)切实改进工作作风,树立文化部门良好形象。

党的十八大之后,中央政治局做出了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规定》,省委省政府下发了贯彻中央精神的20条实施意见。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又做出了关于“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重要批示,各地各部门正在认真贯彻落实。全省文化系统要紧密结合实际,制订具体细则,坚持边实践、边总结、边完善,加强督促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在我们工作中,存在着深入基层不够、了解实际工作情况不够、文化市场监管不到位和公共文化活动不充分等问题。各级文化部门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带头示范,带头深入基层,带头密切联系群众,带头改进工作作风,带头解决实际问题,带头厉行节约,带头服务好事业发展,以模范行动树立文化部门良好形象。尤其是一把手,要时时、处处注意切实转变作风,以个人的身体力行来带动整体的工作作风转变,说到做到、说好做好。各文化单位是为社会提供服务的窗口,要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努力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文化市场执法队伍要增强责任意识和法制意识,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强化服务意识,推进以“依法、高效、优质、清廉”为目标的文化市场政风建设,不断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要全面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努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以规范权力运行、保证公权力正确行使为重点,全面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进一步深化廉政风险防控工作。

三、关于文化改革发展的几个问题

(一)关于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问题。

随着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和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启动,全省文化建设与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充分发挥我省文化资源优势,不断开创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新局面,努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加以研究和推进的课题。全省文化系统要紧紧围绕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战略定位,以建设中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示范基地、全球华人根亲文化圣地、国家重要公共文化示范基地、全国重要文化产业基地、现代文化创新发展高地、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基地为六大目标,以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为两大主线,以项目带动为抓手,努力建设与我省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相匹配,与中原经济区建设总体布局和奋斗目标相衔接的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进一步扩大中原文化影响力,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积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文化目标,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化环境。要切实把这一重大课题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根据党委、政府的统一安排,从各地文化资源实际情况出发,加快制定本地区、本部门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发展规划、发展计划,一个一个项目地谋划、运作和落实,通过几年的努力,使之大见成效。

(二)关于新型城镇化中的文化建设问题。

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是党中央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在加快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走出一条以新型城镇化作引领,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是河南省委的重大决策。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强调指出:“增加农村文化服务总量,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具有重大意义。”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的全面覆盖,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现新型城镇中的文化繁荣发展,是当前和今后我省文化建设的一个重点任务。各级文化部门首先要加强与政府规划、建设等部门的衔接,在产业聚集区和新型农村社区规划中安排好文化项目进入。在土地规划、城镇设计和具体建设项目中,既要安排重要的公共文化工程,又要安排好文化产业项目的落地,加大文化的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努力满足城镇化发展中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二是要落实好历史文化名城、古镇、古村落、古街道的保护、展示工作,还有古镇名、古村名称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按照国务院、省政府的有关要求,最大可能地保护、展示历史文化风貌,实现历史文化遗产的独特价值和地方特色,避免千城一面、千镇一面。在城镇化推进中,还要重视保护如马街书会等形态的文化生态保护区,使其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传承历史、展示文化,成为一方独特风景。三是要及时组织好城市文化和基层群众文化工作。既要抓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及时组织好文化活动。既要抓城市文化品牌活动,形成文化影响力和幅射力,又要抓好广场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乡村文化等群众性的文化活动,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通过文化活动,形成新型城镇的文化向心力和凝聚力。

(三)关于文化工作信息化问题。

实现河南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需要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和全体文化工作者适应现代化需要的强有力的组织管理能力。转变工作作风,转变领导方式,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实现工作手段的现代化。随着网络和数字技术的广泛普及,信息化日益成为各个领域提高效率、提升水平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目前在我们系统中,很多单位信息化程度很低:一是没有自己本系统本单位的业务数据库,大量的文化数据、信息不能数字化保护和交换,文化信息资源不能综合利用,使部门决策、政策制定包括工作水平的提升“基础性缺失”。二是一些部门和单位的领导信息化意识淡薄,对办公信息化重视不够,因而信息化建设普遍落后。要以观念创新和技术创新为要求,迅速提高对信息化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增加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加强部门、单位、系统信息化网络建设,实现网络化的信息流动。要通过全员培训,提高工作信息化水平,提高工作效率。目前,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三大公共数字文化工程正在全省推开,文物数据库、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正在加快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信息化建设和网吧监管平台建设正在加快发展,全省各个领域的信息化水平都走在了我们前面,全省文化系统信息化建设要迎头赶上,不能落后于形势发展。

(四)关于文化建设的财政经费使用问题。

近年来,中央财政和省财政及各级财政对文化的投入不断增加,比如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文化站免费开放资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资金、动漫扶持专项资金、市县“两馆”建设补助资金、数字图书馆资金、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资金、古籍保护资金、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资金、社区设施补助资金等,文物上有大遗址保护资金、重点文物保护资金、文物资源调查资金、文物安全防范资金、文物科技保护资金等。据初步统计,2012年全省共投放文化资金近17亿元。各地要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加强资金监管,用好各类专项资金,最大限度地推动文化事业发展。目前我们的问题是,项目审批不规范,运行效果不理想,一些项目资金被不科学或被挪作它用。要进一步争取财政更大的投入,特别是要按照中央和省级财政要求,落实中央和地方按项目、按比例分担的资金配套问题,杜绝资金浪费,杜绝拖泥带水。比如公益文化事业单位免费开放地方财政共担配套资金的落实问题,2012年全省地方配套到位率仅有46%。今年我们要加大重大公共文化项目资金配套落实和资金使用情况的督促检查,各地要把公共文化项目资金使用情况做为重大问题认真对待。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也要落实在各项事业发展上。今年省财政要建立1亿元的农村文化发展资金,基层特别是县、乡文化部门要认真研究如何使用好这笔钱,科学安排,合理使用,节约每项开支,真正把好钢用在刀刃上,真正把经费投放到需要使用的地方,促进农村文化有一个更好的提升。

同志们,新的一年已经开始,我们要以十八大精神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好明天召开的全省宣传部长会议及今年文化工作会议精神,谋划好全年的工作,完成好全年的工作任务,继续兴起社会主义文化的新高潮,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团结拼搏,锐意进取,努力为文化强省和中原经济区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访问次数:
 
 

版权所有:河南文化网 未经河南文化网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