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 元宵节
     发布时间:2014-01-29

元宵节

元宵节是中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因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不过,正月十五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而元宵节俗真正的动力是因为它处在新的时间点上,人们充分利用这一特殊的时间阶段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愿望。

灯会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演社火

在北方一些地方,正月十五还要几个村子聚集在一起演社火。社火里包括踩高跷、跳钟馗、花车等等。

春节是中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中国式浪漫——只是在灯会上多看了你一眼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欧阳修这首《元夕》,寥寥数语,道尽了元宵节的热闹和浪漫。

看花灯、逛庙会,含蓄内敛的中国人,也有自己的狂欢方式。

正月十五

元宵节是中国人的“狂欢节”

事实上,元宵节在以前,要比现在热闹得多。

元宵,又名上元、元夕、元夜,唐宋时期,热闹到极致,“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的梦幻场景,那种华灯齐放、万众狂欢的场面,已成为千年一梦。中国人对于太平盛世的所有美好想象和诉求,都被赋予元宵这一文化符号中。

北京大学教授陈连山认为,元宵节起源于汉武帝创立的泰一(太一)祭祀,本身是皇家祭祀。到东汉末年,才开始成为节日。隋初,元宵节完全成熟。明清以来,元宵节通常被百姓当作春节的结束,因而极其热闹。其主要内容是吃汤圆、观灯和娱乐游行。

在古时候严格的夜禁制度中,却有那么几天晚上是特殊的,那就是元宵节前后。“士女无不夜游。车马塞路,有足不蹑地浮行数十步者。”元宵节里,官方也会提供一些设施,举办娱乐节目。《水浒传》写到,宋江他们就是利用元宵节解除宵禁、人山人海时,混入京城,联系上名妓李师师,借以向皇帝提出“招安”的想法。

赏灯游玩,是情人相会的好时机

电视剧《大明宫词》中,太平公主元宵节微服出游,路遇薛绍,情之所起,一往而深。这几乎是《大明宫词》里最美的片段。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也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际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元宵节,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

传说王安石20岁那年赴京赶考,元宵节路过某地,见一大户人家悬一上联征对招亲,联为:“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王安石一时无以对答,便默记心中。到了京城,主考官以随风飘动的飞虎旗出对:“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以招亲联应对,被取为进士。归乡时,他闻知那户人家的招亲联仍无人能对出,便以主考官的出联回对,被招为婿。

    访问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