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的盛会 人民的节日
——写在第三届中国豫剧节闭幕之际
     发布时间:2014-04-11

本报记者 秦 华 左丽慧

3月31日至4月10日,由文化部艺术司、河南省委宣传部、河南省文化厅、郑州市政府、河南中华豫剧文化促进会共同主办的第三届中国豫剧节在郑州举行。为期11天的时间里,来自全国各地11个省(区)的18个院团为绿城百姓献上了18台剧目、共计34场演出。

节日盛况:春天里百花开

本届豫剧节吸引了河北、山东、山西、陕西、安徽、湖北、江苏、四川、新疆、台湾以及东道主河南等11个省(区)的18个演出院团参加,这些院团在河南艺术中心大剧院、河南省人民会堂、郑州艺术宫、郑州青少年宫、英协剧院、儿童影剧院、铁路工人文化宫、香玉大舞台等8个场馆演出34场。

豫剧是中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也是除京剧之外,全国最大的地方戏剧种。在这个温暖和煦的春天里,18朵豫剧之花同城争艳。加工提高的传统戏、新编历史剧、现代戏三种题材的剧目纷纷登场,常派、马派、桑派、牛派等各个流派同台竞技。参演队伍中,既有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文化部“文华”表演奖的老一辈实力派表演艺术家,也有年轻的豫剧苗子,老、中、青三代演员纷纷亮出自己的拿手绝活。

全国各地豫剧团体齐聚绿城,豫剧节不仅成为比拼的舞台,更是交流的盛会。牛派传人金不换说,本届豫剧节为业内人士提供了交流、展示的机会,“不论能否得奖,剧团成员都得到了锻炼,剧目也可以结合专家建议进行加工提高。”桑派传人苗文华说,此次来郑州演出感觉像是“回娘家”,能在豫剧的发源地表演,感觉很亲切。有台湾“豫剧皇后”美誉的王海玲说,同行之间能够互相借鉴、提高,对豫剧发展大有裨益。

观众反应:建议多热情高

本届豫剧节的主题是“豫剧的盛会,人民的节日”,为使更多戏迷能到现场欣赏演出,所有演出剧目均实行低票价,还针对残疾人、老年人等群体推出了公益票,特别是豫剧节赶在拜祖大典、清明小长假期间举办,不仅烘托了节日气氛,更为海内外嘉宾提供了独具中原特色的文化食粮。记者随机采访了部分观众,他们一致反映:“好看!过瘾!”

“我看了《陈三两》《石榴花儿红》《刘姥姥》《红楼梦》四台剧目,这些都是外省剧团演出的,不论是下午场还是晚上场,都是场场爆满,演员们投入,观众也很热情。”观众张先生说。

市民马女士陪妈妈看了聊城市豫剧团演出的《陈三两》,这出剧目让本不爱看戏的她对豫剧有了新的看法:“主演章兰已年过六旬,她在剧中有近一个小时都是跪着在唱戏,演员如此敬业投入,令人感动。”马女士说,她平时不爱看戏,感觉节奏太慢,但看《陈三两》时,她随演员一起“入戏”了,这才发现了豫剧的美妙。

也有观众提出了建议。张先生说:“每台剧目仅仅演出一两场太少了,难以满足观众的需求,希望主办方能安排演出团体深入到戏迷中,比如可以选择合适的时间到广场、社区、学校演出,让更多的观众,尤其是年轻人体会到豫剧的魅力。”他还建议增加演员与观众近距离互动的机会,提高观众的参与热情。观众李大妈则建议在剧院里放一些留言簿,观众可以写上观后感、建议、要求等,剧团也可依此更了解观众的想法,一举两得。

发展前景:有人喜有人忧

豫剧目前发展现状如何,未来前景怎样?对此,“圈内人”有着不同的看法。

郑州一位演员认为,当前阻碍豫剧发展的最大的问题是缺少“接班人”。对此,金不换、苗文华也深有同感,金不换说:“我已年近50岁,至今却没收到一个得意弟子,我们这一辈的演员都是长期在基层翻腾滚打磨炼出来的,可现在有多少学生愿意在基层吃苦锻炼、又有多少人把豫剧当事业来做呢?”眼见后继无人,金不换十分无奈痛惜。苗文华也表示:“豫剧近些年来是越来越萎缩的,演员断代是现在急需解决的难题。”

“现在的豫剧观众主要是农村老年观众,以目前情形,豫剧在农村市场撑个十年八年应该没什么问题,但是以后老观众越来越少了、演员也越来越少了,怎么办?”金不换认为,要让豫剧“拨云见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希望政府能首先给剧目、院团一些资金上的支持,演员有保障,才有条件谈发展。也有演员认为,现在拍戏投入大,即使是事业全供单位,也只能维持日常的生活、演出开支,有限的经费完全不足以进行新的剧目创作。

“戏曲离不开政府的培养,最主要是自身要打造好作品。”郑州市豫剧院一级演员徐俊霞认为,各地经济水平、思想观念不同,导致戏曲发展现状有所差别,但她相信好作品是最主要的因素,如京剧、昆曲等,也都出现过精品一出、一票难求的情况。她对中国戏曲学院本科豫剧班寄予厚望,认为这是河南豫剧今后发展不可或缺的“后备军”,“希望这批年轻人才能够凝聚起来”。

不少豫剧界人士对豫剧发展给予“艰难”的预测,但江苏省梆子剧院院长韩梅却给出了另一种答案。

“我们现在已经进入良性发展阶段,2009年12月改制后到现在,广大演职员工的创作激情、干劲和以前截然不同。”韩梅告诉记者,剧团现在实行企业化管理,每年全团演员都要业务考核一次,一年签一次合同,打破职称界限,大大提高了演员的积极性。韩梅还认为,剧团完全可以多条腿走路,如他们虽是梆子剧团,但平时也可以演出歌舞、综艺节目、儿童剧等多元化作品。

在市场培育上,韩梅介绍了江苏地区的先进经验——演出进院线。韩梅介绍说,同电影院线类似,戏曲也有院线联盟,剧团和演出场所签订合作协议,剧团零演出费、零场务费,最后根据票房分成,“走院线以后,有人帮我们安排好演出日程,不仅省心,而且提高了收入。”

来源:中原网-郑州日报     访问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