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最新聚焦>>2016春节专题>>猴年说猴
 
   
话猴迎春

丙申猴年未至,关于生肖猴的话题,已然十分热闹。

预热的先是电影《大圣归来》,据数据显示,该片票房收获9.56亿元,网络点击量超过40亿,成为年度最受“80后”喜爱的电影。影片历时4年完成的概念美术图和原画稿被广泛转载,勾起了观众群体性的年代追忆。

然后是1980年中国第一轮生肖邮票设计者黄永玉时隔36年再画猴邮票。“今年又叫我画猴子邮票,我九十二三了,我说这是我最后一次画猴子。朋友哄我说:‘不老!不老!你起码还有二十年好活,再画一圈猴子还有找头……’‘好笑!那时候我很可能在冥王星哪条大街上哪家茶馆里跟伽利略或哥白尼喝下午茶,你怎么找得到我?”老顽童诙谐、智慧依旧。此邮票一上市,便引发抢购潮。

近来是画家韩美林为央视春晚设计的吉祥物“康康”,因后期3D制作效果的不尽人意,从而引发一众网友吐槽。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月25日,央视春晚曝光的节目单中没有孙悟空扮演者六小龄童的名字,由此引发了“全民助力猴哥上春晚”的多媒体互动。2016央视春晚官方微博近半月的内容,超百万的粉丝留言几乎都是这一呼声:“猴年没有孙悟空对得起猴子猴孙吗?”“多希望零点钟声敲响时,金门大开,六小龄童穿着战甲,戴着雉毛翎,耍着金箍棒,大喊一声:‘俺老孙来也’,想想就能泪奔。”……

无论是追捧还是吐槽,皆缘于喜爱和关注,中国人对猴有着特殊的情结。的确,《西游记》诞生以来,话本里的猴子也传唱了五百年。这个曾被压于五指山下五百年,“身如玄铁、火眼金睛、长生不老、会七十二变”的美猴王,它是我们土生土长的超级英雄,跳跃在祖祖辈辈的记忆里。

猿猴自古至今深受宠爱,在文史典籍中亦有出处。人们常将猿、猴连称,将其视为智慧和长寿的象征。东汉班固在《白虎通义》里释义:“猴,侯也。见人设食伏机,则凭高四望,善于侯者也。”汉代王充所撰的《论衡·物势》中说“申,猴也”。天干地支中的“申”,何以对应的是“猴”,常见的说法有三:一者,“申”者“伸”也。古人常常见猴伸手相援到深涧中饮水,故将伸(申)称为猴。二者,取象形文字之意。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认为,“申”字造字之初,状似两只母猴相对,所以,申为字,即因像猴之形。三者,在古人计时的十二时辰中,下午三点至五点为“申时”,而这个时间段,猴又最喜啼叫,且声音最为洪亮,所以申时属猴。

同时,国人对猴的喜爱,从中国传统戏曲、绘画、民俗工艺等诸多文化领域中皆可窥见。尤其是猴在中国民俗文化中的地位非同一般,甚至到了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地步。如山西、陕西和内蒙古等地区炕头上的“护娃猴”;三门峡、陕县一带码头上的“护航猴”;西北地区拴马桩上的“避瘟猴”;贺寿之神的“抱桃猴”;祈求功名的“马上猴”。“猴”与“侯”谐音。侯者,官也。马上猴的谐音“马上封侯”,与民间玩具中的“背背猴”(辈辈封侯)都是一个意思。

在佛、儒、道文化意识的影响下,受图腾崇拜和神话传说的影响,猿猴被赋予诸多吉祥的含义,遂衍生出中国猿猴绘画中对吉祥寓意的追求。流风所及,文人绘画亦概莫能外,历代画猴之作屡见不鲜。

早期绘画中的猿猴形象,大量见于新疆库车克孜尔洞窟的本生故事壁画之中。至宋代,表现花鸟畜兽的绘画出现异常繁荣的局面,猿猴成为专门的题材,北宋易元吉颇负盛名。画史记载,他常独自一人入深山观察猿猴,动辄数月寓居山间,有代表作《群猿戏蜂图》、《案石獐猿图》、《猿猴惊顾图》等。南宋的刘松年和画僧法常有以猴为题材的禅画作品。明宣宗朱瞻基有《戏猿图》传世,清代恽寿平、王素也曾画过《猴戏图》。

及至近现代,画猴的艺术家开始多起来,民国时期的名流程璋和张大千画猿皆取法易元吉。张大千为了画猿还曾经养猿,作品细腻生动。岭南三杰之一的高奇峰受日本画影响,作猴画常以工笔加水墨渲染。黄幻吾受高奇峰影响,画中猴子更惹人怜爱。刘奎龄、刘继卣父子均擅画猴。刘奎龄多用没骨和撕毛画法,所画猴形神俱足。刘继卣1956年以《西游记》故事为蓝本创作的《闹天宫》组画是其代表作。齐白石、徐悲鸿亦偶尔画猴。上世纪60年代初,现代中国装饰美术、漫画的奠基者张光宇为动画片《大闹天宫》设计了脸上有颗红鸡心的美猴王形象,之后迷倒几代中国人。进入当代,艺术家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猴题材的表现有了新的内涵和风貌,代表画家有黄永玉、李燕、方楚雄、徐培晨、刘万鸣等。

延续着图腾文化的吉祥寓意,传递着民间祈福求安心愿的中国猴,表征出的是一个民族的民俗文化和审美的缩影。比如,有人性子急,人们常形容为“猴急”。猴年将至,不妨将“猴急”变“猴吉”,让吉祥安康与您常相伴!

 
 
版权所有:河南文化网 未经河南文化网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