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派特点

【流派】

申派

1、一代宗师申凤梅创立的申派唱腔苍劲豪放、稳健端庄、韵味浓郁醇厚、行腔千姿百态而又统一,高腔中透着轻松、低腔中含着凝重,演唱慢板时慢而不散,演唱快板时快而不乱。还常常在唱中加说、唱中带笑、唱中抛字闪板等等。

毛派

2、越调皇后毛爱莲大师声腔上似说似唱,悦耳动听,唱腔虽不高亢,但却清新优雅,耐人寻味,尤其是鼻腔共鸣的运用,更具独到之处。毛派唱腔清纯、俊丽、流畅、纤细,艺术评论家曾把其概括为甜、纯、清、巧、情、快6个字。

传统剧目

越调的传统剧目分为正装戏和外装戏两种,有四百多出。正装戏为越调的传统剧目,其结构严整,唱词深奥,每段唱词固定,并规定有一定的曲牌和调门,道白时用卧笛伴奏,主要演历史袍带戏,多以生,净为主,如:《抱火斗》《文王吃子》《乌江岸》《十五宫》等。外装戏多系活词连台本,也有许多公案系。外装戏以小生,小丑为主角,词句通俗,多唱少白,生活气息浓厚,如:《李双喜借粮》《火焚绣楼》《哭殿》等。

【特点】

河南越调的音乐丰富,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哼”之说。

九腔

前五腔分别叫一腔、二腔、三腔、四腔、五腔,都属于[慢板]。从第六腔始转[流水]。但也可以从第二腔或第三腔或第四腔转[流水]。第六腔称彩腔。第七腔称吹腔,属于曲版体。第八腔称昆腔。第九腔称哭腔,速度较快。

十八调

十字头、乱弹、铜器调、披甲调、拉马调、潼关调、打揪调、打铁调、四河调、定杠调、玩猴调、二簧调、清戏调、罗戏调、银纽丝、拖着调、吓唬调等。

越调的音乐体系有两类:曲牌体音乐和板腔体音乐。

曲牌体音乐源于南北词曲、杂曲等地方音乐。又有弦乐曲牌、唢呐曲牌等的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