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百年非遗“面塑”

一双巧手,捏出世间百态

12.jpg

崔勇锐的面塑作品栩栩如生

13.jpg

崔勇锐正在创作

14.jpg

摆满展示柜的作品

面塑艺术,俗称“面花”或“捏面人”,是一种利用面粉、糯米粉等天然材料塑造人物和动物形象的传统手工艺。它不仅展现了造型与色彩之美,更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传统,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被人称为“立体的画,无声的戏”。

1月16日下午,当踏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塑传承人崔勇锐的工作室内,映入眼帘的则是一个充满生机与创造力的世界——一面墙的展示柜内,摆放着琳琅满目、大小各异的面塑作品,令人目不暇接。

在这里,许仙、白素贞和小青在断桥相遇的美好场景仿佛重现眼前;骑着老虎悠然自得的兔儿爷则带来了几分诙谐幽默;倚在床上小憩的仕女,其优雅的姿态让人感受到古代生活的闲情逸致……

从古至今,面塑作品寄托美好愿望的底色从未改变

在展示柜的正中央,摆放着崔勇锐近期的作品——《霸王举鼎》。这尊面塑作品展现出细腻的线条、生动的表情以及逼真的形态。“《霸王举鼎》这个故事源自中国历史故事,主人公就是我们熟悉的西楚霸王——项羽,相传他力大无比,能轻松举起沉重的大鼎,力拔山兮气盖世,他便成为勇气和气概的象征。”崔勇锐耐心地解说道。

站在展示柜前,观众不仅可以欣赏到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更能从中领悟到艺术家用心传递的信息: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些寄托着人类美好愿望的作品永远散发着迷人的光芒。通过这样的作品,可以感受到古人对未来的期许,以及他们留给后代宝贵的精神财富。而面塑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意义远超过作品本身,它是一种文化的延续,一种情感的纽带,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紧紧相连。

用新型创作法打破面塑大作品局限

崔勇锐自幼便对面塑艺术情有独钟,初中时拜曹顺兰老师为师,正式踏上面塑艺术的学习之路。跟随曹老师的20年间,他不仅继承了传统的技艺,更深刻理解了这门古老艺术背后的文化底蕴。随着时代的变迁,崔勇锐意识到,要在传承中创新,让面塑艺术焕发新的生命力,就必须勇于探索、敢于突破。“由于以前文化的封闭性,面塑人物创作的手法和形象较为刻板,但现在通过互联网的发展,我可以看到其他地区的面塑老师作品,并且通过请教学习,我也知道了如何做出面塑大作品——老式的面人动作单一,是实心的,而我在创新过程中将面人做得更大、动作更逼真时,遇到了面团支撑不了和易变形的问题,通过与其他地方的面塑老师沟通,我才明白,创新型面塑人物里面是空心的,需要用报纸填满和铁丝支撑,才能让面人能够保持动作,易于保存。”崔勇锐讲道。

崔勇锐的探索远不止技术层面的革新,他更深刻地理解了传统艺术与现代元素融合的重要性。通过不断尝试新的材料和技术,并结合当代社会的需求和审美观念,崔勇锐成功地将古老的面塑艺术引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例如,在创作《四大天王》这一作品时,崔勇锐巧妙地处理了原画中人物形象严肃且略显恐怖的问题。在保留人物典型特征的基础上,他赋予了这些形象更多的亲和力,使之看起来更加和蔼可亲,同时不失其象征“风调雨顺”的美好寓意。这种调整不仅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也使得传统艺术能够更好地融入日常生活,为更多人所接受和喜爱。崔老师勇于变革的精神,不仅是个人艺术追求的体现,更是对整个面塑行业发展的有力推动。他的实践证明,传统艺术并非静止不变的,而是在继承传统精髓的同时,可以通过创新来适应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崔勇锐以自己的努力证明了传统艺术可以在保持文化底蕴的前提下,焕发新生,继续为人们的生活增添色彩。

源远流长,传承百年的民间瑰宝

郑州面塑这一独特的地方艺术形式,其历史可追溯至清末,历经四代传承,至今已有120余年的悠久历史。根据史料记载,清光绪年间,曹献治先生开创了这一技艺的先河。随后,经由曹天禄、曹顺兰等艺人的继承与发展,直至当代艺术家崔勇锐手中,这门艺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扬光大。郑州面塑的传承主要通过师徒相授、家族相传和艺人之间的交流来完成,形成了清晰而稳定的传承谱系。这种传统的传承方式不仅保留了面塑艺术的独特魅力,也为新一代艺术家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和支持。

2015年,郑州面塑被列为第四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标志着这一古老艺术形式在现代社会中获得了应有的认可与保护。

郑州面塑以其丰富的造型、精妙的构图和绚丽的色彩点染而著称,无论是人物还是动物形象,均栩栩如生,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郑州面塑不仅是一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连接过去与现在、传统与创新的艺术桥梁。随着时代的发展,郑州面塑不仅保留了传统的韵味,更通过新一代艺术家的创新思维与现代元素相结合,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从庙会集市到国际舞台,郑州面塑正逐渐走出中原大地,向世界展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