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中讲坛·中华文明探源”系列讲座在郑举办

0d1d1c780f56402198e1bc21a3298852.jpg

8月13日,由郑州中华之源与嵩山文明研究会主办,郑州嵩山文明研究院、郑州市大河村考古遗址公园、郑州天中书院承办,郑州市嵩山文明研究基金会资助的大型公益文化讲座“天中讲坛·中华文明探源”系列讲座在郑州市大河村考古遗址公园报告厅举办。活动邀请到复旦大学特聘教授、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王传超为郑州观众从古基因组学视角出发,揭秘“华夏”与“四夷”的融合发展历程。

据了解,王传超长期致力于古基因组学与中华民族起源研究,在Nature、Science等国内外顶级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同时,他还担任10余份SCI或SSCI期刊的副编、编委或青年编委等,并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霍英东青年科学奖等荣誉奖励。

讲座中,王传超从“华夷之辩”的历史背景切入,结合古基因组学技术与考古发现,系统解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形成脉络。通过对仰韶村、站马屯等中原地区考古遗址的古基因组学分析,实证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农业人群是汉藏人群共同祖先,为史前华夏人群形成奠定核心遗传基础。王传超还详细讲述了“华夏”与“四夷”的遗传融合史,他指出,以仰韶和龙山文化为代表的黄河流域农业人群奠定了中华民族的遗传基础,他们的迁徙扩张以及与周边族群的融合发展,是形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重要过程。他强调从仰韶到龙山,再到商周,黄河流域农业人群的基因始终保持着连续性,这种“核心奠基-多元融合”的过程,实证了中华文明从“区域起源”到“广域辐射”的发展轨迹。

本次讲座是2025年度“中华文明探源”系列第四期,王传超借助古基因组学的“基因密码”,让公众直观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多族群血脉与文化交融的共同体,为理解“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提供了全新的科学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