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州名镇洧川镇
洧川豆腐质地坚韧,可以用秤钩直接挂起来。
洧川大集,每逢三、六、九日,上千个摊位绵延数公里。
有句歇后语:“麻绳穿豆腐——提不起来。”可这里的豆腐不仅能用麻绳穿提,还能用秤钩挂起来,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洧川豆腐。
洧川豆腐源自郑州航空港区洧川镇,从郑州驱车往东南方向约1个半小时,就来到了洧川镇地界。除了豆腐,这里还有当地另一个“大IP”:有数百年历史的洧川大集。农历每个月尾数的三、六、九日,大集上千个摊位人声鼎沸,麻酱烩面、羊肉烩豆腐、热豆腐、牛肉、芝麻烧饼、炒凉粉等特色小吃,让人垂涎欲滴,大呼过瘾。还有各种时代感颇强的老物件、老手艺,像磨剪子戗菜刀、荆条筐篓、火柴、擀面杖、斗笠、量体裁衣、铸锅铸勺……总能勾起不少游客的乡村记忆,让人恍若有穿越之感。
作为千年古镇,这里自然还有诸多人文古迹。春秋时期政治家子产曾在此兴办“东里乡校”。北宋理学大家张载墓也位于此,“横渠四句”千百年来吟诵不衰。一座座明清时期的古建筑,无不彰显着古镇厚重的人文历史。
“古迹多、名人多、非遗多,这是洧川镇的三个特点。”洧川镇政府工作人员、兼职“向导”王水田说,仅洧川镇就有省级非遗1个,市级非遗7个。
千年古镇,万人赶大集
前不久,我们来到洧川大集采访时,虽是盛夏,但人气却依然不减。上午9点,洧川大集上已经挤满了顾客,各种当地美食也散发着诱人的香气:胡辣汤、水煎包、炸油条……一路走去,让人直咽口水。
令人称绝的洧川豆腐,表面呈琥珀色,刀口纯白,用刀背探一下,质地坚韧,据制作师傅介绍,洧川豆腐是采用传统的石磨工艺,老浆水发酵后点制,再物理压制而成。
师傅现场“亮活儿”,用秤钩往豆腐里一串,直接挂起来,“以前经常是用麻绳提,都没问题,这豆腐,放到锅里炖不变形,并且越炖越筋。很多顾客从许昌、开封、郑州特地赶过来,赶完集捎回家。”卖豆腐的师傅很自豪地说。
“你们可别小瞧这寻常豆腐,洧川豆腐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距今有大约两千年历史。”洧川镇政府工作人员王水田大河报·豫视频告诉记者,洧川镇豆腐世家刘家豆腐有100多年的历史传承,老浆点制、物理压制,具有入口顺滑、口感筋道、越煮越香等特点,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畅销郑州、开封及周边地区,远销“北上广深”,甚至跨洋过海卖到了国外。
烩面摊前,食客们排起长队,大铁锅里炖着新鲜的羊骨,摊主揉面、拉面、煮面、切肉、添汤……食客接过面,往往先尝一口热乎的羊汤,烩面入口,唇齿留香。
锅盔和牛肉在洧川大集同样有名,是市级非遗。牛肉摊位前,很多顾客一边品尝着,一边让老板多切一点,说带回去让家人都尝尝鲜。
大集上,一路走过,宛若步入时光隧道:擀面杖、老式缝纫机、锁边机……在这些承载了记忆的摊位前,你会忍不住驻足凝思。
“洧川大集原来的地址在洧川城内,每逢集会造成人员拥挤、车辆堵塞,赶会的群众体验感差,本地的居民生活也受影响。1995年,洧川镇政府将大集迁移到开许路以南东街境内至今,目前占地100余亩,现有商户2000余户,会场人流量平时在10000人以上,自早六点开集到晚上六点一直熙熙攘攘。”镇政府工作人说,洧川大集也叫洧川更会,始于清朝,每逢三、六、九日,都有四面八方的人蜂拥而来,上千个摊位绵延数公里,它已成为当地最古老、规模最大的、最活跃的集市。
小镇古今名人多
《诗经·溱洧》中,“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古“溱”“洧”二水,分别从新密、登封流出,在新郑一带汇流,今称双洎河。洧川因位居洧水河(现名双洎河)下游一片平川而得名。
“洧川历史悠久,是中原腹地的一座富有传统文化的千年古镇。”一见面,王水田打开话匣。金代在洧水北置县,名洧川县;1954年撤县,洧川划归长葛县;1965年并入开封尉氏县;2022年7月,洧川镇划归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代管。
自金代在洧水北置县,“洧川”一名沿袭至今,也历经了从古县到古镇的变迁。
作为千年古镇,洧川镇名人辈出:这里有阮籍啸台,是晋代阮籍舒啸处,遗址现位于南城墙附近;宋代名相吕蒙正,理学大家张载,明末状元刘理顺等,或流寓或讲学于此。站在张载墓前,指着张载墓碑,王水田说:张载是北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之一,祖籍洧川,逝世后,1077年葬于洧川学宫对面(今东街村)。
20世纪50年代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时,因各地石碑要全拉到水库做基石,张氏族人偷偷将纪事碑运回埋于张庄村中马路下;2022年,尉氏县洧川镇张庄村中马路下半个多世纪的 “北宋理学宗师”张载的墓前纪事碑重现天日。
张载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千年来传唱不衰。洧川镇可谓人杰地灵,除历史名人外,这里还有不少近现代名人,如国画家、有“梅花王”美誉的王成喜,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唐喜成等。
古柏与古城门合体
洧川镇的名胜古迹亦有不少可圈点之处,这里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县级6处。有鸿台寺、南城门、兴龙岗遗址、魏征祠、靖王庙石像等。
鸿台寺位于洧川镇西北。据记载,战国时期韩王设行宫于鸿台岗上,鸿台占地80亩,玉皇阁金碧凌霄,每值月光爽朗,举目相接,恍然如闻月中人语。它还是“洧川八景”之一,在文人墨客笔下,鸿台听月、大沼捧莲、陈里清夜、吕祠爽秋、阮林竹啸、郑隧柏荫、双洎流霞、灵冢夜雨,吸引历代无数文人学士歌之赞之。
在明清时期,洧川镇曾因其繁荣的水运和商贸被称为“水旱码头”,商贸繁盛,至今仍保留着不少明清时期建筑。沿洧川镇东西大街一路探访,商铺林立,古香古色,镇上杨家大院、黄家大院、侯家大院等,虽饱经风霜,但足以让人们窥到当年繁华盛景。
在诸多人文景观资源中,南城门最令人称奇,“奇”在城门内侧、门洞正上方有一株树龄达500多年的古柏。这棵古柏插在门洞顶部正中,向北倾卧,枝叶葱郁,造型奇异,树干胸围1.1米,根系沿门洞两侧砖缝向下延伸,和古城门融为一体。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采访期间,多名手持手机的博主在洧川镇探访,记录着他们眼中的人间烟火。游古城、品美食,张张笑脸沉浸在欢乐之中,有人用二胡现场演奏动听的旋律,游客们纷纷举起手中的相机,将眼前的美景摄入镜头……“千年IP”正激发出文旅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