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大学生,她裹脚吗?”“女大学生,她烫头吗?”在女佣、长工、丫鬟们的猜疑声中,陈家大院高高挂起大红灯笼,女大学生颂莲在一段百老汇风格十足的乐曲中被迎娶进门,命运悲剧随之展开……
1月23日晚,由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民族音乐与音乐剧研究中心联合甘肃省民族歌舞团推出的大型原创民族音乐剧《大红灯笼》在河南艺术中心大剧院上演。近两个小时的演出充满着婉约的江南风韵、浓郁的中国元素和西方音乐剧的混搭,让观众眼前一亮。
民族音乐剧《大红灯笼》改编自苏童的小说《妻妾成群》,此前被张艺谋改编为电影版与芭蕾舞版《大红灯笼高高挂》而蜚声海内外,讲述了民国时期江南财主陈佐千的封建大宅院里,明媒正娶的大太太毓如、表里不一的二太太卓云、我行我素的三太太梅珊和刚刚过门的女大学生四太太颂莲明争暗斗,逐渐沦落成封建等级家庭奴隶的生命历程。
音乐剧《大红灯笼》集合了海内外一线的知名编剧、作曲家,制作人: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民族音乐与音乐剧研究中心主任周映辰执导,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艺术学系主任、教授彭锋编剧,男女主角肖杰、章小敏更是将四太太颂莲和大少爷飞浦之间的情感纠葛演绎得入木三分,他们创新的“中国式”音乐剧唱法也博得现场观众热烈的掌声。
执导过85部音乐剧的美国著名音乐剧导演、该剧执行导演科普兰·伍德拉夫表示,《大红灯笼》可以跟美国、英国最优秀的音乐剧相媲美,一定会在西方引起轰动。它能让西方人认识到,音乐剧的另一个中心将在中国崛起。
据了解,该剧已在北京成功演出,在郑州将连演3场。

周映辰: 《大红灯笼》打开音乐剧新思路
语速极快的周映辰工作起来也相当干练。1月23日,在音乐剧《大红灯笼》郑州首演前3个小时,周映辰在接受记者采访的同时,还在不停处理临时突发情况。对于自己酝酿5年才搬上舞台的《大红灯笼》,周映辰说:“这部音乐剧不是从国外移植的,是一部典型的中国本土音乐剧。东方元素的绽放是剧中最大的亮点。”
之所以如此渴望打造一部具有中国本土色彩的音乐剧,是因为周映辰在北京大学执教10年间,看到很多音乐人都在“喝着西洋音乐的水”,以西方音乐理论为标尺,很少回头看看我们祖先留下的文化精髓。她说,随着国际交流的深入和对中华文化深层次的理解,西方其实一直在学习我们,我们却一天到晚在学西方,这很荒诞。我们向西方音乐界交了30年的学费,现在,到了该出我们自己东西的时候了。
从2007年开始思考创排《大红灯笼》,到2012年成功“点灯”,周映辰的团队不断经受着自我否定和自我加压。她说,整部剧的音乐写了3个多月,却因无法打动自己和诠释剧情无奈放弃;多个舞美制作团队提出的方案也被一再否定。这样做的原因,就是为了使作品最终趋向完美。“这样一部1000多万元的大制作,不能出半点闪失,每个细节都应该是完美的、精益求精的。”
正是有了这种完美主义的苛刻标准,《大红灯笼》在北京演出后,观众、媒体和专家都给予很高评价,认为这是“中国迄今为止最成功的本土音乐剧之一”。著名导演顾长卫看后甚至认为,这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中国音乐剧。面对赞美,周映辰在表示感谢的同时也很冷静,她说,创作《大红灯笼》是中国音乐剧一次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历程,目的是为了打开音乐剧创作的新思路。“我们的团队是学术派,在研究了很多音乐剧的成败之后,发现有许多相同问题还在不断出现。我们的《大红灯笼》首先要避免这些错误,然后努力寻找西方音乐与东方音乐的完美结合点,并努力与市场接轨,打造老百姓看得懂、喜欢看的作品。”
身为河南人的周映辰在不断汲取中原文化养分的基础上,融会贯通西方艺术理论,集创作、导演、表演、教学于一身,在国际上频获大奖。她一直关注着家乡音乐剧的发展。她说,尽管河南的音乐剧基础很薄弱,但河南文化资源和音乐资源十分丰富,河南的音乐人要走出去,了解哪些本土音乐是市场接受度最高的,然后在传统艺术的基础上融合现代气息,把各个年龄层的观众都吸引到剧院来,使传统文化找到自我更新的道路。“这也是对传统文化最好的保护。”周映辰说。
年后,周映辰将开始创排音乐剧《元培校长》和《黄叶村》。她说,音乐剧已经融在我的生命里了,一生割舍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