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调又名四股弦,是河南省古老的剧种,主要流传于陕南、鄂北、皖西、山东及河南各地,且在全国有一定的影响。越调于清代乾隆年间开始在南阳等地流行,其后逐渐演变为专门的声腔剧种,清朝末年走向兴盛。剧种形成后,它主要以皮影越调戏、木偶越调戏和越调大戏班三种形式演出。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越调形成了五百多个传统剧目,尤以擅演“三国”而闻名,代表性剧目有《收姜维》、《下南唐》、《无佞府》、《李天保吊孝》、《白奶奶醉酒》、《李双喜借粮》、《火焚绣楼》、《诸葛亮吊孝》等。越调起源于曲牌体,后又加入板腔体,成为板腔体与曲牌体合一的独特剧种。其板式有慢板、流水、铜器调、赞子、导板、飞板、紧打慢唱、哭腔、吹腔、杂调等。越调曲牌有两百多个,多来自其他戏曲剧种和民间音乐,分笛牌和弦牌两部分。越调唱腔主要为“越调”,有时也兼唱吹腔、昆腔、七句半等,具有独特的风格,高亢明快,淳厚质朴,吐字清晰,以字代音,以声传情,唱中有笑,笑中有唱,既善于表现激昂慷慨、悲壮高歌的场面,又能抒发深沉、轻柔、哀怨的情感,具有中原地区民间音乐的特色和乡土气息。越调声腔艺术丰富,有自己的行当特色和套路板式。演员用本嗓演唱,辅以假声,净行唱腔的主音比其他行当高5度。伴奏分文、武场,文场乐器包括坠胡、笛子、二胡、唢呐、三弦、琵琶、闷子等,武场乐器包括板鼓、大小锣、堂鼓等。
越调的角色行当齐全,包括大红脸、二红脸、文生、武生、大净、二毛、三花脸、正旦、花旦、闺门旦、浪旦、武旦、老旦等十几种,每个行当都有鲜明的个性色彩。越调生动反映了中原一带的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和研究价值。
2006年,越调(周口市)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008年,越调(许昌市)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011年,越调(邓州市)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