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还记得去年世界经典音乐剧《妈妈咪呀》中文版在郑州引发的热潮吗?而比它更早成名、被誉为四大音乐剧之首的《猫》中文版也将在11月15日来郑州与观众见面了。上周,《大河报》作为唯一受邀媒体前往厦门“探班”,走进后台,提前一窥“猫”的世界,并观看了《猫》巡演前的预演场。
“猫窝”里中国元素随处可见
1981年在伦敦首演一炮打红的《猫》是连续公演最久的音乐剧,1982年在美国公演后打破了百老汇连续公演最久且次数最多的纪录。《猫》中的“魅力猫”演唱的经典曲目《回忆》不仅能够代表《猫》的音乐水准,还成了现代音乐中的经典之作。它曾被录制过600多个版本,其演唱者可谓众星闪耀,包括著名的莎拉·布莱曼、芭芭拉·史翠珊等。
中文版作为《猫》的第15个语言版本2012年进行了首轮巡演,在上海、北京、广州等6大中心城市上演了161场,引起了强烈的轰动效应。《猫》2013年巡演从厦门起航,11月抵郑,最后一站是海口。
记者一进剧院,就发现舞台根本就是一个巨大的“猫窝”,堆满了各色“垃圾”,当然是被放大了三倍的巨型“垃圾”,牙膏皮、碎碟子、坏信用卡、可乐罐、废弃车胎……各式各样的“垃圾”一直延伸至观众席,在这些垃圾堆里又暗藏着猫出入的通道。舞台布景主管介绍说:“猫演员由通道随时出入,充满了不确定与悬念,很好玩。”
而“中文猫”更令人惊喜的是垃圾场里随处可见的中国元素,如茅台酒瓶、厚厚的《新华字典》等。每到一地演出,都会添置上一些有当地特色的物件,比如现场的小笼屉据说就是代表厦门特色的。记者不由得暗想:郑州站的演出会用什么东西呢?
《猫》的角色共有30多个,除了一对双胞胎猫外,每个演员的头套、服饰都各不相同。而目前也只有中文版是被版权方认可自己制作的。
据介绍,完整的一套猫装,包括外衣、紧身衣、猫尾巴、手脚套,需要56道工序纯手工打造完成,上面仿真的皮毛花纹都是由青年艺术家在工厂里手绘而成的,必须与原版一模一样,再经过漂染、固色、蒸等程序,有时六七件才能成功一件,有的猫衣制作费用已经过万。每个头套都是用上好的牦牛毛完全手工制作,是个耗时耗力的巨大工程。
高强度训练带来精彩演出
在后台,记者目睹了演员们每天4个小时的排练。虽然当日厦门的气温是30摄氏度,但高强度的训练让所有的演员都汗流浃背。一个即使在我们看来不起眼的动作,舞蹈主管也会打着节奏反复纠正,强化练习。
开演的铃声响起,一片黑暗中仅剩下猫眼绿光闪烁,而隐藏在观众席中的猫演员突然现身,选择自己的通道像变魔术一样回到台上,一开场就抓住了观众的心。而33只猫,包括流氓猫、英雄猫、魅力猫、小偷猫、剧院猫、暹罗猫、火车猫、魔术猫……每一只猫都有着自己鲜明的性格。
《猫》取材于艾略特的长诗《老负鼠所讲述的猫经》,剧情并不复杂,但《猫》的世界又是一个现代寓言,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应有尽有,浓缩了人类社会,让人通过剧中不同的猫找到现实中的自己。
在座无虚席的试演现场,掌声一直不断,更有由衷的哄然大笑,而猫演员随时与台下的互动更令每位观众惊喜不已。与《妈妈咪呀》相比,《猫》糅合了芭蕾舞、踢踏舞等多种舞蹈形式,还有古典、摇滚、爵士等多样的音乐风格,观众可以找到自己喜欢的音乐。经典的《回忆》唱响,更是让人顿生亲切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