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证书或者说早期的婚书,是伴随着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发展所产生的一种婚姻凭证或者说是一种契约。
清代婚书多用大红字烫金制成的折叠式封面有“天作之合,文定厥祥”或“鸾凤和鸣,珠联璧合”等吉祥语 。
民国时代的结婚证制作精美,多印有鸳鸯、龙凤、百合等图案,写有百年好合、龙凤呈祥、缔结良缘等字样。
上世纪50年代的结婚证则加入了法律元素,结婚证上多印有“经审查合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关于结婚的规定”。落款处由证婚人变成了区长签名和政府印章。结婚证上多印有“互敬互爱”、“自主自愿”等词语。
60年代的结婚证加入了毛主席语录、毛主席头像、旗帜红太阳等元素,落款盖章多为“人民公社革委会”。结婚证上印着“斗私批修”、“做毛主席的好学生”等字样。
随着改革开放,中国法制的不断完善,结婚证也不再是夫妻两人压在箱底的婚姻纪念品,而是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法律文书。人们使用结婚证的次数日趋增多,于是结婚证也随之“返璞归真”逐步取消了复杂的图案,到现在结婚证书是像护照般的小硬皮本,显得更加严肃正式。
从一张张形式各异而又充满时代特征的婚书和结婚证中,我们不难看到时代的巨大变迁。就是这样薄薄的一张纸,将两个人的生活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从此之后同甘共苦,风雨同舟。他不仅代表了神圣的婚姻,更诠释了美好的爱情。
此次河南省图书馆地方文献文献馆展出清代婚约及解放前后各地结婚证、结婚照,带你了解旧时婚书的历史变迁,欢迎各位读者前来见证这份约定!
展览地址:河南省图书馆四楼中原文献馆
展览时间:2017年1月1日——2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