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花路放》

 

当《心花路放》的票房冲破11亿元关口后,对其成功的解析也紧随而来。有人认为“影片除了抖包袱耍贫嘴吸引眼球,实在没啥可说的”,也有人认为“那些目光敏锐的人会从中看到更深的内涵,这就是高级喜剧高级的地方”。总之,观众的评价可谓“口水”和“点赞”混搭,两极分化得厉害。

一部喜剧电影能在非最佳档

期“国庆档”气吞万里如虎,实在是个琢磨中国电影票房的标本。

把《心花路放》大卖简单归结于徐峥和黄渤塑造的“黄金基友”口碑,这种论断有道理但难服人。曾几何时,冯小刚仰仗葛优市场效应,在“贺岁档”引无数导演竞折腰。然而随着堪称鸿篇巨制的《1942》票房惨淡,“冯氏幽默”及葛优市场效应似乎突然失灵,弄得冯导只好到春晚去贺岁了。

深究当下的《心花路放》《分手大师》等高票房影片,不难发现共通之处:影片主创精准地把握了大众兴趣点,找到了与大众口味高度默契的票房模式。

这是一个低笑点的时代,也是一个低泪点的时代,电视选秀节目的决堤式泛滥就是一个明证。所以,在10月初的多伦多国际电影节上,艺术总监卡梅隆·贝利会这样推介《心花路放》:“公路影片、喜剧、中国城市青年的快照。”所以,宁浩这样解释把多伦多电影节作为《心花路放》全球首映式的原因:“我想让外国观众看到来自中国的不同类型的电影。中国电影发展到今天,已经不是过去的形态,我也一直在寻找突破和变化。《心花路放》就是一部具有现代精神、现代表达的电影,而不是在用旧式的方式表达旧式的中国。”这些都表明,只有切中时代“肯綮”的电影,才能收获高票房。

对于中国电影而言,《心花路放》很值得认真研究一番。“我的电影不是“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靠台词和桥段引人发笑,而是靠情境的荒诞和结构创造幽默感。他们笑了、接受了,说明我们的幽默感是有普适性的。”宁浩成功感言里的“普适性”,既是低笑点时代票房模式的关键点,也是未来票房模式的核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