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安动本》、《王三善与苏三》研讨会在京举办

11月18日,河南稀有剧种展演周的第二场蒲剧《孙安动本》、第三场柳琴戏《王三善与苏三》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上演。根据“一戏一评”的安排,演出结束的当晚,两个剧目的研讨会在二楼会议厅举办。来自北京的表演艺术家李法曾、音乐家左奇伟、青年评论家景俊美,来自河南的著名评论家刘景亮、谭静波,中国剧协副主席、河南豫剧院院长李树建,以及来自三门峡陕州、永城的各级领导和两个院团的主要演员参加研讨会,中国文化报、文化月刊、魅力中国杂志社、河南戏曲广播、恒品文化•戏缘的媒体记者旁听研讨会。

专家们分别从剧本情节、导演手法、人物表演、声腔运用等各个方面进行点评。既肯定两部大戏的精彩之处,也提出了中肯的建议,为剧目的提升指出了方向,提出了发人深省的思考。

李树建(中国剧协副主席、河南豫剧院院长):各位领导、各位各位专家,两个院团的艺术家、新闻媒体的朋友们,大家晚上好!

今天晚上的研讨会非常隆重,下午是三门峡市陕州区的蒲剧团演出了《孙安动本》,晚上是永城市柳琴剧团演出的《王三善与苏三》,这两场戏演得都非常好,观众是掌声雷动。今天参加研讨会的领导和演员也比较多,我先介绍专家老师:著名影视、话剧表演艺术家李法曾老师,他在80年代演了很多电影电视,饰演过诸葛亮、张治中、刘邦,今年已有70高龄,今天能观看我们两场戏非常不容易;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青年评论家景俊美;中国戏曲学院资深教授左奇伟老师,豫剧戏歌《沁园春•雪》就是她谱写、演唱的;河南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刘景亮老师、河南省艺术研究院原副院长谭静波老师。

通过此次晋京演出,实现了几个理想:第一,作为最基层的县级剧团,九个剧种十台戏都是首次到北京演出大戏。剧团的团长自身的认识和演员的素养都得到提高。第二,培养了一大批观众,很多观众过去只知道豫剧,没有看过稀有剧种,通过这次演出,扩大了稀有剧种的影响力。第三,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沁阳市怀梆剧团演出,沁阳电视台进行网络直播,有三万多人收看这个戏,沁阳市市长都在关注这次晋京演出,基层院团得到领导的重视。河南省文化厅杨丽萍厅长也通过网络观看了演出盛况,并称赞开幕式非常成功。领导们都是关心和支持的。第四,请来这么多专家进行“一戏一评”,专家们的意见对今后的创作、发展都有很大帮助。感谢各位专家、各个院团对我们这一次活动的大力支持!谢谢大家!

杨玉秋(三门峡市陕州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今天很有幸跟各位老师参加这个研讨会,非常感谢李树建老师给我们提供这样一个机会。参会人员有陕州区文广新局局长陆杰、蒲剧传承保护中心主任任建民、蒲剧艺术传承保护中心书记,谢谢大家。

王红云(永城市文化局局长):这次我们能够进京演出,首先感谢河南省李建树戏曲艺术中心给我们提供这样一个平台,让我们有机会在首都北京进行展演我们的才艺,让全国的观众朋友都能看到柳琴戏。同时感谢河南省文化厅领导对我们的关心支持,特别要感谢永城市政府对我们进京演出给予的大力支持。此次参加研讨会有永城市宣传部部长王莽,永城市文化局副局长、柳琴剧团团长李山,德艺双馨的柳琴戏艺术传承人况素真、柳琴剧团书记唐于灵、副团长兼导演陆寅。

刘景亮(著名戏剧评论家、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根据我们这一次进京展演的预定方案,每一个戏演出以后都有一个简短的评论,我们的九个剧种,齐聚北京是在历史上空前的,此次活动意义重大:一是让我们每个剧种增强自身的剧种保护意识;二是接受到北京观众的检阅。我们是来赶考的,考官就是北京的观众,今天到会的专家就是北京观众中最有权威的几个代表,希望各位专家能提出宝贵意见。

李法曾(著名话剧、影视表演艺术家):我非常感谢李树建院长!以前我看过很多豫剧,没看过稀有剧种。今天看了《孙安动本》《王三善与苏三》,这是非常好的老戏,我对这两部戏感触很深。第一,你们组织的这个稀有剧种公益展演活动,做了一件大好事让我们大饱眼福。第二,从观众的掌声中能看到你们的演出非常成功,咱们都是同行,演员要自信,你们经常下乡到基层去演出,为基层的观众服务,每年有很多演出场次。今天到北京来,到这个大剧场来是应该的,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所以要自信。我看没有想到这两个戏都非常成功,好就好在这两个戏都是老戏,情节很熟悉,没有悬念,我们看的就是导演的安排和演员的唱腔、表演,唱得非常好,演得非常好。

演戏演什么?就是讲故事。在导演的指挥下,由演员来讲,演员在一个戏里面相当重要。如果一个剧本稍微差一点,而演员演得好,就发光了。如果这个剧本很好,导演处理得不错,但演员不行,便减分了,所以演员非常重要。你们这两台演员都了不得,水平相当高。

演戏就是塑造人物形象。如果说,一个演员(尤其是戏曲演员)在舞台上,观众要听你的嗓子,听你的唱,看你的功夫,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更重要的是让人们记住的是你的形象,你的形象演好了,咱们能立得住,若干年以后还能让人想起来。想到梅兰芳大师,就是《贵妃醉酒》,他更重要的是塑造了人物形象,今天看到这两个戏,这几个人物形象特别好,这是我特别高兴的事情。但是也有点问题,比如说《孙安动本》这个戏,他的形象非常好,这个人物树立起来了,我非常相信你就是这个人物了,但有些节奏和判断、交流还有问题,比如,剧中孙安的老师说给你送药来了,实际上是要告诉你一些事情,作为你来说,拿到这个以后,音乐的节奏和行动的节奏一定要快,不能慢条斯理的,迈着方步,要快步走到桌前急切地打开一看,这里面装的什么?老师说是药,对你来说很有用,节奏就出来了,你的动作缓慢,节奏就掉下来了。

另外饰演孙安的演员,你的帽翅相当有功夫,我在京剧里面看过很多。我今天提出来值得商榷的问题,这个帽翅功放在这里是否合适,因为你塑造的人物形象,在规定的情景下,观众已经和你的心情一样非常沉重,憎恨贪官,为你着急想办法,在这种心情之下,你一动帽翅,观众就像看杂耍似的,高兴了,已经跳出来了,观众的情感没有跟着戏走,变成看技巧,技巧是为戏服务的,是为人物服务的,所以帽翅功夫可以改在其他地方。

例如《王三善与苏三》,演员演得非常好,这个戏的京剧看的很多,没有悬念,但是王三善与苏三这两个人物,包括崇公道、老鸨,人物都塑造得非常好。但我提出一点质疑,“三堂会审”的时候,一王三善就知道内情,看到了自己的心上人,知道苏三马上就要处以死刑,受了很多冤屈,心里积累了很多情感,两人相见时,却没有表现出来。那么苏三跪在地上,下去的时候抬眼看到心上人,满腹的委屈和冤情,内心非常复杂。在这里必须有一个判断。演戏演什么?就是演相见、演离别、生老病死、婚丧嫁娶……如果这个判断没有,就有缺点,包括那两个人物潘必正和刘秉义,潘必正知道王三善余苏三的内情,他的内心独白应该怎么演?刘秉义通过观察逐渐知道内情,他的内心独白应该怎么演,现在演的看不出来。演戏主要演判断,没有判断,就不能成为后面的认知。另外还有要执行内心动作,不是外部动作,内心动作积极,节奏就正确的。因此,我觉得这些地方还有待于提高。

景俊美(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对于稀有剧种,我不陌生。因为我今年3月在河南跟踪观看下来的,当时柳琴戏演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蒲剧《孙安动本》我是点评过的。第一,我对李树建院长非常敬佩!当时在河南,很多稀有剧种是第一次进入省会郑州,是否能够挑选一些优秀剧目进京演出,只是一个想法,但半年后这个愿望就实现了,河南稀有剧种北京展演周活动给大家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我表示敬佩。第二,这一次进京演出比上一次打磨的更精细。这台戏是传统戏,别的剧种也演过,咱们本子也有很多华彩的地方,是很多戏看不到的,比如说蒲剧《孙安动本》中的定国公,他可能出了戏曲的程式和范畴,但他在剧中演得生龙活虎,这是蒲剧的特色,应该发扬和保留下来。

我也想说一些我的思考:我们戏曲现在缺少观众,但是我觉得我们探索上需要做多方位的,多层面的,地方戏在考据上弱一些,怎样提升?除了保留固有的优秀的东西,我觉得很重要的要向好东西学习。比如说四个御林军站在那里,腰带有黑有白,包括绑的绳子,缺个水衣,虽然这个东西很小,但是它非常影响这个戏的整体感觉,这只是一个小细节,这个细节反映出来我们在提升上需要做更多的考究。饰演孙安的演员唱得非常好,但是高音和低音的过渡中,偶尔有一些不太恰当的地方,应该像左奇伟老师学习,怎样把豫剧唱出优美,又不觉得累,这是高明之处。

下面我谈一谈永城柳琴戏《王三善与苏三》这个戏,我是第一次看你们的版本,处理得很好。作为一个县级院团处理这样的版本,我觉得出乎意料,舞台上处理得空灵化、诗意化,灯光做得考究,对灯光的现代效果都做了尝试,服装也唯美考究。比如说“三堂会审”的时候,苏三喊“大人”,每次声音都比较轻,第一次听感觉很好,这个女子很秀气,但每句话需要揣摩,开始一个弱女子站在这样一个特殊场合,内心很恐惧,可能要收敛,但是讲到与生死攸关之时,苏三喊“大人”的声音,应该有变化。

整体来说,今天的戏很吸引人,再次表示祝贺!

左奇伟(中国戏曲学院声乐教授):我看了咱们的演出,非常激动。我特别感谢李树建院长,他非常能干大事,他干的每一件事都出乎人的意料,都是常人干不了的事,让大家能够来北京展演,李院长给大家创造一个好机会。

我看过蒲剧的《苏三起解》演得非常活,音乐特别好听。我看咱们的戏,真不错。服装都是崭新的,但质量需要更考究一些。“三堂会审”的时候,苏三喊了有五六个“大人”,开始说的感觉有点凄凉,有时候该快的就得快,该重的就强调一下,应该有变化。苏三在走圆场时,肩膀应该更舒展一些,走出来就会更漂亮。演员的唱功是非常重要的,晚上柳琴戏《王三善与苏三》要比下午蒲剧《孙安动本》唱的有进一步,感觉轻松一些。演员的表演都很认真,特别是老鸨演的真不错。包括乞丐,就那几个动作,演的确实是人物,包括崇公道演的都很活。在“牢房”一场,音乐是空白,应该加点渲染悲情气氛的音乐。

我给大家表个决心,因为在中国戏曲学院,“戏曲声乐”这个词是我最早提出来的,现在豫剧舞台上有很多我的学生和徒弟,我将来要支持李树建院长的工作,我免费为大家上戏曲声乐课,让大家用科学的方法唱你们的本剧种,就能把戏唱得更好,永葆演唱青春,需要我的时候,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谭静波(著名戏剧评论家、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原副院长):今天看了这两场戏,截然不同的两个风格,但是两个戏都非常精彩。下午的蒲剧是帝王将相的戏,激昂慷慨、热烈火爆,晚上的柳琴戏是一出爱情戏,委婉缠绵、细腻感人。我认为,河南的稀有剧种的演出不亚于我们省市级水平。他们的舞台呈现,比我们在河南又有了很大进步,说明我们这个活动对剧目的提高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经过半年的努力,大家都用最好的姿态、最好的艺术亮相在北京。功夫不负有心人!精彩的演出,让我非常兴奋!

我觉得蒲剧《孙安动本》应该说是一出忠良为民请命的正气歌,表现了孙安的宁折不弯、为民请命的气节。尤其是用我们蒲剧的声腔,更加激昂慷慨、梵音急促,热耳酸心。让我们感受到这个剧种的魅力,地处三省交界处,把豫西的地域特色和独特味道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们用富有感染力的声腔塑造了一个感人形象。

这个戏体现的剧种特色非常鲜明。因为是一个帝王将相戏,其表演的手段,如帽翅功、台步功,都突显了演员的功力。整个舞台呈现大气、干净、严谨,导演节奏把握非常好,层层递进,有张有驰,可以说一浪高于一浪,说明导演很有功力。这个戏演得特别动情,情感之烈,情浓意浓,特别是“抉别”那场戏,孙安准备抬棺觐见皇上,妻子唱得恰到好处,唱到“留下我孤儿母亲”那段,打动人心,让我潸然泪下。

特别是后半场,二花脸的小千岁上场后,满血激活,生龙活虎,以不讲理的手段对待不讲理的万历皇上,他的声腔调门、气势非常有特色,把这个行当演得非常火爆,非常精彩。白脸奸臣的表演也很又味道,他的眨眼睛,把那奸诈的味道表现出来了,也非常精彩。我觉得这部戏保持地方大戏“生、净”的特色,也要保持剧种的特色。唱腔方面需要更加科学发声,才能有更好的效果。今晚上柳琴戏《王三善与苏三》中,“认爹”那场戏,苏三的“花舌”非常好听,非常吸引人,但又令人辛酸。在那钟意境中,两个人一起下场,处理非常好。这部戏的剧种特色非常好,清新典雅,优美大方,是小剧团大气派。这部戏歌颂了我们永城人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尤其是王三善,最后的那大段的“抉择”,对心理的剖析非常到位,歌颂了那种坚守信义、忠贞不渝的爱情。

不足之处:戏是唱醉了,但是没有唱出泪。“三堂会审”一场,王三善的内心纠结没有演出来,苏三的满腹委屈没有演出来。王三善看到堂下的苏三,既想相认苏三,又怕被同僚讥笑的内心纠结,没有演出来,这个戏的味道就没有出来。京剧这方面做得不错,可以借鉴。祝贺大家演出成功!

刘景亮:大家推心置腹地说了很多意见。今天下午我们看了“大江东去”,晚上又看“小桥流水”,这个对比非常强烈,这种安排也是很有匠心的,应该感谢李志远导演非常到位的精心安排。观众对两场戏的反响是热烈的,可以说我们的演出与观众的反应,从昨天到今天一浪高过一浪。今天的两出戏有一些共同的东西:

第一,大家都是修旧如旧,又与时俱进。《孙安动本》改编了传统戏,时间缩短了很多,演出有很多豫西的特点。在柳琴戏《王三善与苏三》是根据大家熟知的《玉堂春》改编的,但加进了许多永城的地方元素,而且原来的《玉堂春》实际上就是一个嫖客和妓女的故事,京剧是在“玩味”,但我们把这个内容提升了不少,已经变成一个很有思想价值的故事,从情节上做了改变,我们把传统戏改得还是传统戏,但是又与时俱进了,两出戏都有这个优点。

第二,这两出戏都强化了它的思想价值,而且与今天现实是对应的,与今天的观众是对应的。《孙安动本》对我们的执政文化建设大有好处,表现了做官人要有家国情怀、操守观念、是非观念,当官人需要这三种,孙安身上为我们诠释得清清楚楚。每次这种思想意识强烈表现的时候,观众都会给予热烈的掌声。永城柳琴戏《王三善与苏三》在文化价值上应该说给我们一些借鉴,他把本来一个没有太高思想意义的人物,提升到有文化价值、文化品格的一个人物形象。观众看到这部戏,感觉既熟悉又陌生,这是最好的一种审美感受,所以观众反应很热烈。

第三,这两部戏都有剧种意识,都在维护着自己的剧种特点。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的一种意识,维护自己的剧种特点。我们这两个团虽然归县级管理,但是剧团的演出阵容,演员的艺术素养都是省级水平的,我再次表示祝贺。

当然也有些不足之处,提出一些建议:我们把每一部戏作为保留剧目的时候,每个人对这个戏就像要爱护自己的眼珠和牙齿一样,要不断的琢磨、不断的加工提高,不论是主演,还是配角,都要琢磨自己的戏,每一个细节都要认真思考,行不行?对不对?好不好?是不是最好?蒲剧《孙安动本》、柳琴戏《王三善与苏三》都应该成为保留剧目。比如说“萧墙之祸”,“萧墙”语出于《论语》,专门指家庭内部的纠纷不能指其他事情。其次富商沈延林一群家丁的服装,没有身份感。我们应该在细节上注意,细节是决定成败的,这个戏的框架是非常成熟的,是根据成熟的剧目改编而成。这个戏适合我们的阵容,也适合这个剧种,受到了观众的欢迎,因此,我们要保留它,爱护它,打磨它,让它在演出过程当中,艺术魅力不减,不断增强,不断提升,这样让剧团和剧目能够走得更远。

杨玉秋(三门峡市陕州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我听了李院长、各位专家老师的点评,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一是体现了各位专家对我们中华戏曲的爱护、支持,二是体现出各位老师专家深厚的艺术功底,指出我们存在的问题,我们会后一定把老师们意见很好地消化吸收,以负责任的态度把《孙安动本》这个剧目再加工、打磨,更加精细化,不辜负专家和老师们的支持厚爱,不辜负观众的关心、支持。

况素真(柳琴戏艺术传承人):今天这些专家老师的意见,让我们很受启发。我们的演出还有存在一些问题,有些是剧种一方面的问题,有些是人物配合方面的问题。特别左奇伟老师说的我们的唱腔发音问题,唱腔怎样才能悦耳动听,表演怎样才能看着舒心。我们的音乐、导演的能力很有限,确实都非常难,需要我们进一步的努力。

李树建:今天的研讨会开的非常好,特别是我们的专家非常认真,非常重视。我觉得有几点:第一,陕州蒲剧《孙安动本》,一是要注重唱腔,几个演员唱得都很不错,但是没有高潮,声音的低音、重音、高音结合不好,缺乏爆发力,觉得非常平。二是李法曾老师说的,老戏新演,首先是演人物,演人物的内心,看了之后,没有让观众掉泪,这就需要对人物内心好好把握,唱腔方面好好研究。通过这一次晋京演出,对艺术会有大的提升。

第二,永城柳琴戏《王三善与苏三》的唱腔非常好听,但是唱腔里面剧种的特色太少,只有几句“花舌音”,不够过瘾,应该增加一些,一个剧种要有自己的特色。剧情也很紧凑,有些感情还没有演出来,唱腔多琢磨琢磨。

第三,通过这次进京演出,起到了外树形象、内抓质量的作用,也引起各级领导的重视。网络直播,吸引了几万观众的热切关注,不能小觑。通过这一次晋京演出,大家总结经验,接受专家的意见和北京观众的反映,用省团的水准要求自己的剧团,在艺术上取得更大的提升。为了这个活动,我们生命在,艺术在,观众在,责任在。

第四,习总书记讲过一句话,推出一批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不能让那些廉价掌声、无底线的娱乐、无节操的垃圾淹没人民的生活,进入我们的创作之中。第二句话,是要推出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作品。我们要坚守文化自信,坚持文化立场。没有文化的繁荣昌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