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晚,平舆县丝弦道非遗传承艺术保护中心排演的丝弦道《德孝情》作为“河南稀有剧种北京公益展演周活动”的第六场剧目在梅兰芳大剧院亮相。丝弦道是由曲艺的叙事体逐渐向戏曲代言体演变而形成的一种别具一格的表演艺术,清新淡雅,朗朗上口,雅俗共赏,让首都观众耳目一新,深受观众的喜爱,赢得阵阵掌声。
丝弦道,学名清音,由清末民国时期驻马店市平舆县万冢万寨人万道同创立,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该曲种以丝弦伴奏,坐唱为主,并在发展的过程中与鼓子曲互有借鉴和渗透。丝弦道内容丰富,含盖面广,由于其演出形式轻便灵活、演出场所大小皆易,演出时间可长可短,深受群众青睐。曲调古朴优雅柔美悠扬,类似昆虫之行腔,具有低沉、柔缓哀婉、抒情的特征,但也不乏朗爽明快的曲牌。丝弦道作品深刻反映了清末民国初年豫南人民的现实生活,生活气息浓郁,歌颂真善美,鞭挞假丑恶,具有鲜明的群众性。
新编丝弦道剧目《德孝情》,取材于明代陈黑齐《跃鲤记》传奇。该剧讲述的故事发生在古代的姜湾村,乡绅姜文家庭富裕和谐,妻子庞三春贤惠能干,孝敬婆婆,敬夫爱子;儿子安安聪明伶俐,孝顺好学。由于游手好闲的赌徒马三向三春借钱还债不成,又被奚落,怀恨在心,利用好逸恶劳又暗地仰慕姜文多年的花蝴蝶,巧施离间之计,使不明真相的婆婆赶走三春,致使三春投河自尽,幸得老尼姑搭救留在庵中。安安得知母亲下落后,积米三升寻到母亲。后在姜文、安安的德孝精神的感召下,婆婆痛念三春,追悔莫及。马三和花蝴蝶也恐遭雷击天谴,承认错误,改过自新。姜文携母亲和安安接回三春,全家人终于获得团聚。该剧是戏曲与曲艺的有机融合,具有独特的演出风格。剧情曲折感人,表演亲切自然,音乐融入多种民间元素,唱腔委婉动听,娓娓道来,是一部彰显“孝为先、德为重”的孝德精神,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的正能量作品。
资料链接:平舆县丝弦道非遗传承保护中心前身是1954年建立的平舆县豫剧团。2012年,国家文化体制改革,为了保护濒临灭绝的、具有百年历史的“丝弦道”剧种,转为“丝弦道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心”。在演出豫剧的同时,投入了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对省级非遗剧种“丝弦道”进行资料搜集、挖掘、整理。目前中心已搜集丝弦道曲牌:《四句腔》《剪剪花》《倒推船》等六十多个,并收集整理、复排了传统剧目《小秃劝妻》《大劝坟》等数十个传统丝弦道剧目。丝弦道《德孝情》曾获得驻马店市第五届戏剧大赛“文华演出奖”第一名,同时还囊括了“文华剧目创作奖”“文华音乐设计奖”“文华舞台美术奖”文华表演奖等诸多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