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调《小包公》谱写一曲闪耀人性光辉的颂歌

11月19日晚,由商丘市梁园区四平调艺术研究中心倾力打造的四平调《小包公》作为“河南稀有剧种北京公益展演周”的第五场剧目在梅兰芳大剧院闪亮登场。该剧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唱腔和念白富有生活情趣和乡土气息,深受首都观众的喜爱。

四平调由豫东花鼓演变而成,后经过挖掘整理,吸收评剧、京剧、豫剧等的腔调发展而成,逐渐完善形成其特有的唱腔及表演风格。为花鼓曲调配乐,以六棱高胡作为领弦乐器,以梆子戏的打击乐器烘托气氛,取花鼓戏唱腔“四平八稳”之意,形成独具地方特色,是一种贴近百姓生活的地方剧种。

由于四平调的演变发展过程脉络清晰,有证有据,被业内专家称之为“中国戏曲发展的缩影”,在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有着特殊的地位,是中国民间艺术中的一朵奇葩。2006年5月20日,“商丘四平调”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四平调《小包公》讲述了早年丧母的小包拯,受尽尖酸刻薄的二嫂的虐待,幸得善良贤惠的大嫂的关怀和鼓励,发奋读书,进京赶考,一路上历尽艰辛到达京城,不料染病卧床不起,耽误考期,流落大街卖诗为生,幸遇丞相王延龄慧眼识才,经王丞相举荐,宋王殿试,点包拯为飞龙科榜御进士,任命为定远知县,上任途中,绕道乡里,包拯痛斥严惩刁钻的二嫂,与大嫂一同定远上任。

剧中的小包公既有孩童的顽劣调皮,又聪明伶俐,还有为官的威武之气,成功塑造一个发奋求学、报效国家、可敬可爱的小包公形象。满台演员的表演细腻,个性鲜明,唱腔韵味十足,声情并茂,刻画的每个人物性都熠熠生辉。该剧表现了包公的自强不息,大嫂的善良贤淑,二嫂的自私狠毒,父亲的昏庸势利,弘扬了人性的真善美,鞭挞了世俗的假恶丑,谱写了一曲闪耀着人性光辉的颂歌。

资料链接:商丘市梁园区四平调剧团是一家悠久的艺术表演团体。1956年,河南省举办首届戏曲观摩会演,该团邹爱琴、王汉臣、张新魁和鼓师耿运兴合作的《陈三两爬堂》,以质朴无华、委婉大方、简捷明快、高亢奔放的演唱特色和精湛的表演(伴奏)而一举夺魁。1963年《河南日报》以“铁脚剧团”之美誉,盛赞坚持上山下乡,热心为基层演出的商丘市四平调剧团;并因是该剧种的创始团队而冠以“天下第一团”之称。以《小包公》为代表剧目的成功演出,轰动了大江以北广大区域,乃至京都;以拜金荣、庞明珠、王风云为代表的新一代演员,受到中央领导和人民群众的高度赞扬,一跃进入艺术家之行列,成为又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