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城王庄遗址考古发掘现场。 王庄遗址考古队供图
2月20日,“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结果揭晓,根据投票结果,22个项目入围终评,其中,商丘市的永城王庄遗址入围终评。
王庄遗址位于永城市苗桥镇曹楼村,目前已探明属于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遗存,对于实证商丘“五千年不断代”文明史意义重大。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自2023年3月开始,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首都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商丘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组成联合考古队,对王庄遗址进行考古发掘。经过近一年的考古发掘,王庄遗址发现大汶口墓24座、东周墓21座、灰坑24个、灰沟1条、宋墓1座。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在墓葬区外围发现一座环壕,以及史前独特的葬俗“叠葬制”。
王庄遗址考古队领队、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朱光华介绍,2023年下半年在墓葬区外围发现一座环壕:总平面呈圆角长方形,南北长约350米,东西宽约250米,方向约10度,总面积约8万平方米;壕沟宽度15米至35米,东北角宽度超过50米并在北侧分出双壕,壕沟开口距现今地表3.5米,壕沟沟底最深处距地表5.1米;壕沟北侧外壕正中与东南角均向外延伸,可能是环壕进出水口。遗址发现环壕设施以及大型墓葬,出土大量的玉器、绿松石、石圭等随葬品,可见该遗址为豫东地区新石器时代高等级聚落。
“我们在这个遗址还发现了独特的葬俗——叠葬制。遗址发掘所见墓葬间存在多组打破关系,但不同寻常的是这些相互打破的墓葬均存在‘墓室高度重合、上下距离贴近、随葬品堆放无清晰界限’等特征,即同组墓葬东西轴线相近,上下层墓葬人骨有些几乎在同一直线上,同时上下层墓葬垂直距离只有十几厘米,此外上下层墓葬的随葬品无间隔堆叠,有时较难判断所属。我们推测,同组墓葬间墓主或存在一定的亲缘关系,目前已提取部分墓葬的古DNA样本送检。”朱光华说。
此外,王庄遗址还出土了玉质面饰,初步推测与西周时期的玉覆面功能相似。该面饰约由30件玉器和绿松石片组成,是中国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玉器面罩,具有显著的礼仪性质,结合出土的石圭等物品,表明该遗址所代表的史前社会已具有一定的礼制规范并发生了显著的等级分化。
“王庄大汶口文化聚落延续时间较长,聚落等级较高。王庄遗址大汶口文化遗存具有丰富的礼制内涵,并折射出显著的社会分化。从目前的发现来看,‘叠葬制’是王庄遗址大汶口文化墓葬最为独特的葬俗,初步研究表明王庄遗址新石器时代遗存可能代表着一个新的大汶口文化地方类型。”朱光华说,“王庄遗址大汶口文化墓葬是此类遗存在商丘地区的首次发现,该遗址的发掘对揭示豫东地区新石器时代聚落形态、史前社会礼制、探讨中原与海岱地区考古学文化的交流都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表示,王庄遗址的年代约为大汶口文化中晚期,距今约5000年。就目前所发现遗迹深度基本可以确定遗址的完整性,遗址面积约为12万平方米,与同时期遗址面积相仿,不排除有城址存在的可能性。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主任袁广阔认为,就目前的勘探与发掘成果来看,核心墓葬区与外围环壕的发现昭示了墓葬区的重要性,王庄遗址是集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和商周文化连续发展的典型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