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场版《程婴救孤》演出现场
随着聚光灯的变换,“喷空”团队两名演员走上T台,他们不是走秀,而是讲述2000多年前,发生在晋国的那段荡气回肠的历史故事,《程婴救孤》从历史走向现实……3月13日晚,小剧场精华版《程婴救孤》在河南艺术中心小剧场再度上演。
日前,李树建接受了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的专访,自2024年1月李树建正式入驻上海豫园以来,小剧场精华版《程婴救孤》在上海收获满堂彩,并开启了每月举行3场演出的驻场模式。
李树建表示,接下来将会与全省乃至全国各地剧团开展跨界合作,每周固定在河南艺术中心驻场演出3到4次,让戏迷和外地游客随时看上“好戏”。
立足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顶端新闻:沉浸式豫剧《程婴救孤》与以往传统豫剧相比,有哪些创新和亮点?
李树建:我们已经演了《程婴救孤》整整20年,总计2000多场,有20多个剧种在演绎,有几百个院团在演出,出访了29个国家和地区。
2013年2月13日,《程婴救孤》走进了美国戏曲中心“百老汇”;2016年10月18日,我们走进了好莱坞杜比大剧院。《程婴救孤》为什么能长演不衰?一个是坚守了“变与不变”,变的是方法、形式、创新,不变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和魂,所以《程婴救孤》是立足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同时我们也借鉴京剧和昆曲的“神”,学习话剧和影视的“实”,用足豫剧的“味”,只有这样表演才能和观众同呼吸,共命运。
在剧情编织方面,《程婴救孤》始终做到了剧本曲折,紧凑感人,唱腔传统而优美,表演现代却真实,只有这样,它才能吸引观众,就像我们看电视剧和电影大片一样,让人一口气想看完,这样才能留住老观众,吸引更多年轻观众。
跨界别、跨行当、跨剧种等多种演出形式
顶端新闻:在融入“喷空”和T台互动表演后,戏曲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精华版的“精”体现在哪里?
李树建:有很多人说李树建是河南豫剧的领军人,但我认为自己是看门人、守门人、探路人、传承人和推新人。
现在有很多年轻观众,对中华优秀传统的戏曲文化不是很重视,我们通过小剧场沉浸式的演出和“喷空”讲故事的形式,缩短演出时间,过去演出两个多小时,现在一个半小时结束,能让观众了解历史,同时以跨界别、跨行当、跨剧种等多种形式来演出。
比如我们和上海的越剧合作,和当今在网上很红的裘丹莉一起演出,她发出去一条视频,可能有几千万人,甚至上亿人在浏览观看,我们同台演出,她演她的越剧,我唱我的豫剧,这就是一种大融合。
3月20日、21日、22日,我们还计划和京剧名家于魁智、李胜素一起在上海演出,4月份我们将和郭德纲、评剧领军人物曾昭娟联合演出,这样就可以把各年龄段的观众吸引到剧场,目的就是让年轻人看懂并了解我们的戏。
争取能“代代红”,而不是“隔代红”
顶端新闻:“驻场式”的戏曲演出有何意义?在戏曲传承传播方面有何助力?
李树建:驻场演出既能吸引观众,又能锻炼演员。
演员过去在农村舞台、大剧场演出时,可能不是很注重内在表演,但是在沉浸式的剧场演出,需要和观众互动,就更需要演员展现功力了。如果演员的感情达不到,不用心、用情、用功去唱是不行的。
顶端新闻:未来“豫剧”创新还有哪些新路径?如何培养新一代的豫剧演员?
李树建:中国的戏曲,包括豫剧,我总结它不是“代代红”,而是“隔代红”,比如常香玉大师、陈素真大师,她们在全国的影响很大,但是下面的一代演员没有起来,原因就是老一代在舞台上时间太长,青年演员的机会很少。
我们争取能做到“代代红”,而不是“隔代红”,这就需要从年轻人抓起,小剧场演出就是要推青年演员,最近越剧推出了青年演员陈丽君,他们的《新龙门客栈》深受观众喜爱,豫剧也要像越剧一样,努力想办法推优秀青年演员尽快站到舞台上,为传播、传承戏曲作贡献。
打造“豫园”“京园”和“家园”三个舞台
顶端新闻:入驻上海豫园后每月演出3场,接下来将如何开启国际化传播新模式?未来有哪些具体计划?
李树建:在我看来是“豫剧如海”,上海是国际大都市,只要能走进上海,豫剧也肯定会走向世界。100年前,梅兰芳大师走向上海,从上海出发,漂洋过海走向了全世界。豫剧人也有希望、有决心、有信心让豫剧入驻上海,这不是心血来潮,也不是一阵子,我们要搞一辈子,虽然“海上梨园”是个小舞台,但它也是通向世界的大舞台。
接下来我们马上还要到北京演出,同时,还要在河南搞沉浸式的小剧场演出,我把这三个地点称作“豫园”“京园”和“家园”,从而让豫剧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让更多人了解河南豫剧,外树河南形象,内强河南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