锣鼓艺术是我国较为常见的民间器乐演奏形式,它分布广泛,在河北、天津、山西、上海、河南、湖北、山西等地都有流传。虽然各地所用乐器不尽相同,但大都以锣、鼓、铙、钹等大音量打击乐器为主,节奏激越鲜明,演出场面壮观,艺术风格以气势磅礴、威武热烈见长,主要在各种民间节庆、典礼场合演奏。
西平大铜器是流传于河南省西平县的一种传统闹年打击乐,它属隋唐燕乐遗音,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据传承谱系记载,西平大铜器可考的历史有三百余年。演奏所用乐器主要包括大铙、大镲、大鼓等,音色铿锵、粗犷豪放,传统演奏技巧有传、撂、翻铙镲,对击、闷击等。西平大铜器主要用于闹年、拜年、贺寿、镇宅、祭祀、祈福等,演奏时配以造型舞蹈和传统绝活,能起到烘托场景、营造气氛的作用。西平大铜器乐班一般15至60人不等,传承曲牌有149首,常用的有五十多首。西平大铜器历史久远,风格独特,是传统音乐的宝贵遗产,具有音乐史、民族迁徙史、中外文化交流史等方面的研究价值。西平大铜器鼎盛时期,当地百分之八十的自然村都曾拥有表演乐队,目前这些乐队能活动的不足五分之一,有必要采取措施鼓励其传承发扬。
郏县大铜器主要流传于河南郏县并辐射到平顶山、宝丰、汝州等周边县市,它始于东汉晚期,至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是中国传统打击乐的典型代表。郏县大铜器以鼓、铙、镲、锣等为主奏乐器,节奏灵活、内容丰富,有【五虎下西川】、【马面川】、【呼雷炮】等36个代表性传统曲牌,多以时代背景命名。乐曲中较多运用1/4、2/4、3/4、4/4、6/4拍,存在大量切分节奏。郏县大铜器风格粗犷酣畅、质朴真淳,深受当地民众的喜爱。
遂平大铜器表演分独立性和伴奏性两种。独立性表演主要用于祭祀、镇宅、祈福等,以大铜器表演为主;伴奏性表演主要用于闹年、社火等,用来为舞龙、舞狮、竹马、旱船等表演伴奏。是当地百姓的主要娱乐形式之一。遂平大铜器通过节奏变化渲染情绪,利用演奏技巧如铙钹的旋、翻、闷、揉等改变音色,增强感染力,民众喜闻乐见;曲牌中有关远古文化、中华民族的图腾以及劝善、助人、恩爱、励志等内容的表达,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自强不息精神的艺术反映。
2008年,锣鼓艺术(大铜器)(西平县、郏县)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014年,锣鼓艺术(大铜器)(遂平县)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