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雕(夏邑王氏木雕)
夏邑王氏木雕起源于清朝光绪年间,创始人王光天一生从事木雕工艺,此后该技艺在王家代代相传至今。王氏木雕选料讲究,多采用硬料,如檀木、红木、花梨木、黄杨木、国槐、红榉木、酸梓木、枣木、鸡翅木等较高密度的木材,所选料坯采用人工干燥法烘干,根据木材的体积、薄厚、湿度来决定干燥时间的长短,烘干后的木材含水量仅有3%,一般要经过画创意稿、凿粗坯、修光、打磨、着色、烤蜡等6道工序制作,作品主要应用于寺院和家庭装饰,题材多是戏剧人物、传奇故事、民间传说及花鸟鱼虫等,采用浅浮雕、深浮雕、透雕、圆雕等技法,所雕刻的人物花鸟、飞禽走兽都栩栩如生,妙趣无穷,让人百看不厌。 2015年,木雕(夏邑王氏木雕)被...
-
烙画(安阳市)
烙画古称火针刺绣、烫画等,是在传统烙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它将古典与现代相融合,汲取中西方绘画艺术之长,既保持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民族风格,又达到了西洋画严谨的写实效果,画面丰富精细,清晰秀丽,古朴典雅。 2015年,烙画(安阳市北关区、省直)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
烙画(卢氏烙画、天中火笔画)
烙画古称“火针刺绣”,又名“火笔画”“烫画”等。该项目是用热烙铁在木板、树皮、葫芦、扇骨、梳篦、木制家具、宣纸、丝绢等物体上,运用中国画的勾、勒、点、染、擦、白描等手法,经过设计、构图、选料、拓稿、熨烙、修整、平磨、抛光、设色、装裱等步骤,熨出烙痕层次丰富色调,具有较强立体感的画作,给人以古朴典雅、回味无穷的艺术享受。艺人在把握火候、力度的同时,要注重“意在笔先、落笔成形”,还要了解宣纸、绢、布、亚麻等材料的特征,根据构图需要掌握烙具的速度、控制烙具的温度、把握烙具的角度和压力,使用落、起、止、走、住、叠、圆、回、藏的运烙技巧进行创作。技法有点烫、立体烫、工笔白描烫、面烫、线烫、冷烫、...
-
刺绣(灵宝刺绣)
刺绣,民间亦叫“扎花”,历史悠久。传说早在春秋时期的虢国宫廷里,已经能够使用连环针法,绣出龙凤图纹,并形成了虢绣。宋朝时虢绣技艺已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并走出宫廷,进入农家。灵宝刺绣的图案纹样大多采用喜庆、吉利的象征寓意,或是通过谐音,表达对生活的美好祝愿,尤以“连生贵子”“百鸟朝凤”等为代表,表现着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灵宝是戏曲艺术之乡,戏曲中的故事情节、服装、色彩和人物造型,也被直接或间接地移植到民间绣品中。最突出的内容是爱情故事,如《拾玉镯》《柜中缘》《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均被姑娘们精心绣制在荷包、枕头顶、门帘、帐沿、被面、床沿上,绣出的男女人物形象朴实纯真,色彩艳丽明快,寄托...
-
面塑(魏氏面塑、卢氏面塑、陈氏面塑、赵氏面塑)
面塑,俗称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是指以面粉、糯米粉、甘油或澄面等为原料制成熟面团后,用手和各种专用塑形工具,捏塑成各种花、鸟、鱼、虫、景物、器物、人物、动物等具体形象的手工技艺。作品颜色丰富、造型优美、体积较小、便于携带,材料便宜,成本低廉。面塑在人生仪礼中一般是以食的面目出现,将其赋予了一种文化和民俗的意味,使其具有一种复合的价值,从而成为研究民间文化的一种不可忽视的资料。 2021年,面塑(魏氏面塑、卢氏面塑、陈氏面塑、赵氏面塑)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
刘井薛氏石刻
刘井薛氏石刻始于汉代,早期以雕刻生产工具、生活用具为主,至隋唐介入“龙门石窟”及宫廷、寺庙建筑,逐渐形成了独门的石刻流派。偃师市诸葛镇刘井村村南一公里即伏牛山余脉万安山,山上石灰岩(大青石)储量丰富,质地纯净,为石雕艺人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刘井村薛氏石刻技艺是薛氏家族嫡传,以家庭庭院为作坊,以锤、錾、刻刀为主要工具,传承人以手工作业。作品从雕刻简单的生活用具,如石门墩、石凳、石条几,到雕刻复杂的石狮、石人、石画等,应有尽有。代表性的石刻作品有洛阳龙门桥 “龙门” 石匾、修复龙门石窟《二十品造像碑记》、龙门东山白园亭石建筑、修复龙门石窟奉先寺等。传承人雕刻的石狮、石佛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