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树建
从河南豫剧院院长一岗退休后,李树建觉得自己为豫剧做得还不够。他带队在全国各地、在国外四处巡演,为了宣传豫剧文化,他还将戏台子搬进线上直播间,这让他的日子过得愈加火热、鲜活。
成名后,为拍好一部豫剧电影《义薄云天》,他58岁戴上十几斤的头盔,拎起三尺长的大刀,练了整整一年功,只为扮好人们心目中忠肝义胆的关二爷。
“豫剧不是搞一阵子,是搞一辈子。”李树建常这样说。9月初,秋风送爽,李树建仍奔波在全国各地带队展演。在繁忙的豫剧展演间隙,记者对话62岁的李树建,听他畅谈自己的“戏剧人生”。
求学 曾考遍周边17家剧团,住半年牛毛毡棚
记者:您是如何踏上豫剧这条路的?其中有哪些酸甜苦辣?
李树建:说起这个,我最初立志学戏并非为了什么远大理想,而是为了生计。
我是1962年生人,来自平顶山汝州的寄料镇观音堂村。
我曾考了17家剧团,多次落榜,最终考上了洛阳戏曲学校。在1985年,我得到一次到北京学习的机会,在这期间经常买戏票,偶然认识了北京市演出公司的业务科长孔力女同志,她当时很看好我,帮我争取到一个在中国戏曲学院做旁听生的机会。于是我进入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开始了为期两年的学习。
这两年的学习,让我确实增长了很多见识,也经历了很多磨炼。
最困窘时,身上没有一分钱,沿着铁路线徒步走到洛阳。半夜害怕,手里就抓俩石头防身。
在中国戏曲学院当过旁听生,因为经济困难,与旅馆厨师挤免费的8人间,睡过半年牛毛毡棚,吃过半年咸菜疙瘩……
1987年8月,我被调到三门峡市豫剧团,任副团长,第二年11月,我成为团长,一干就是10年。至此,我算是真正踏上了豫剧这条道路。
后来,1998年3月,我调入河南省豫剧一团任团长。此后,便是在河南省豫剧二团任党支部书记、团长,先后当选第八届中国剧协副主席、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等。
传承 收徒270多个,在多地开办豫园
记者:在豫剧的创作和演绎上,您有哪些原则、理念?
李树建:我把自己的表演理念概括浓缩为以下几点:
一是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三结合。
二是借鉴京剧昆曲的“神”,学习话剧和影视的“实”,用足豫剧的“味”。
三是做到一台戏三家看、一桌饭三家吃、一台戏三种演法。
四是灵活运用唱腔表演,做到“无腔不旧,无腔不新”,即唱腔中既要继承传统,又要有创新之处。
最后,也是很重要的一点,要坚定地传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形势下,戏曲演出要坚持变与不变,变的是形式方法,不变的是中华优秀传统的根和魂。
记者:提到传承,作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豫剧代表性传承人,这个身份对您意味着什么?为更好地传承豫剧,您作了哪些努力?
李树建:中国的戏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肩负着将豫剧赓续传承的任务,我深感责任重大。
传承豫剧,要后继有人,我目前收了270多名弟子,有些艺术家可能只收专业的徒弟,但我不是。我不管是专业还是非专业的,都收,非专业的可以叫“普及”,而专业的可以叫“传承”。另外,我还有10个外国弟子,让外国人来唱豫剧。
我们最近入驻上海、入驻北京、入驻郑州,在多地开办豫园。入驻上海叫传播、入驻北京叫传承、入驻郑州叫创新。
有一次我女儿在饭桌上和我们一块吃饭,我在饭桌上唱起了戏,我女儿一直在哭,说:“爸爸你现在功成名就了,都60多岁的人了,还天天给人家唱,有失尊严。”我说:“孩子,你说得不对,我尝试宣传豫剧,宣传河南,让他去买票,进场观看豫剧,爸爸咋没有尊严?我们就是这样奋斗的,戏曲是需要传承的,优秀的传统戏曲不能在我们这代人中间消失。我们既要培养青年人才,也要培养观众。”
记者:现在有个群体叫“Z世代”,指的是1995年至2009年出生的一代人,他们在消费习惯、文化喜好等方面展现出全新的特点。您认为应该怎样培养他们对戏曲的热爱?如果有年轻人想要以戏曲为生,您会给出哪些建议?
李树建:目前戏曲存在青黄不接的情况,既是说戏曲演员,也是说观众。
我们非常重视年轻一代对戏曲的态度,为了宣传戏曲,我们开设账号进行线上直播,直播既是希望能向年轻观众传播戏曲,也是给年轻徒弟一些上台的机会。我们提出了口号“新时代、新生代、新形态,看我戏曲新一代”。
我们还推行沉浸式表演,也在尝试将豫剧与河南的“喷空”相结合,与评书相结合。在演出中,我们增加了与观众的互动环节,这样我们就可以跟观众拉近距离。
我们还经常与其他剧种的名家结合,同台演出,比如说一场表演两个多小时,我们唱一个多小时豫剧,一个多小时越剧。越剧的裘丹莉和我合作表演了《程婴救孤》,她唱越剧,我唱豫剧。当时我俩一起演出,去了很多年轻观众,通过一台戏,既欣赏到了越剧,又欣赏到了豫剧。
演绎 58岁拍豫剧电影,负重几十斤扮关公耍大刀
记者:在创作和演绎过程中,戏曲演员是一种怎样的状态?在这个过程中,您遇到过哪些趣事或困难?
李树建:戏曲演员只有在舞台上观众给你掌声的时候,那个时候你很激动,觉得自己有存在感、有荣誉感,除去这个,剩余的全是痛苦。特别是你创作一部戏曲的时候,可以说“如同地狱一般的煎熬”。当你在舞台上得到观众认可的时候,这个时候才会感到万分荣幸。
在演绎过程中,我想谈谈近几年的事。
去年我有一部豫剧电影《义薄云天》上映,开拍的时候我是58岁,当时我要演关公,很多专家都说不让我演。我过去是演穷老生的,为了演好这个关公,我整整练了一年功。
演关公这件事,虽然我已经58岁,但宁愿伤筋动骨,我也要脱胎换骨,最后《义薄云天》取得了圆满成功。
记者:作为豫剧“李派”老生创始人,能否介绍一下这个流派的特色?
李树建:“李派”这个是大家出于热爱给我起的,我一般也不自称是“李派”,但我可以说一说我的唱腔,我的表演。
我把我的唱腔、表演总结为四句话:以情造声,用情创程,重新体验,三人合一。
以情造声,就是以我的真情去创造我的声音。你唱腔中一定要有真诚,才能感动观众。
用情创程,即用真情去创造程式化的动作。每一个动作都是精心设计的,保证每一场演出的专业、质量。
重新体验,一般都是话剧里边有重新体验这个说法。我经常说“我不演戏,我要演人生”,我演一个角色、他的人生经历,都会用心、用情、用功深入浅出地去演。
三人合一,指角色、人物和演员本身三人合一。但是要注意,戏里、戏外要有区别。有时候在戏里,有时候在戏外,你可以投入,但不能陷入,一旦陷入角色太深,就会分不清戏里戏外,这是戏曲演员的大忌。
发扬 酒香也怕巷子深,戏曲人要拥抱互联网
记者:当下有不少豫剧演员将戏台子搬进线上直播间,您如何看待这种传统和创新之间的碰撞?您也开通了自己的社交媒体账号,有哪些感受或趣事?
李树建:有句俗语叫“酒香不怕巷子深”,到互联网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对豫剧而言,互联网是一个很好的阵地。
现在网络这么发达,光靠自己线下去演一场戏,1000多名观众是远远不够的。要想扩大豫剧的影响力,发扬光大,一定要借助互联网。
我现在全网有200多万粉丝,加上李树建戏曲艺术中心,有300万左右,浏览量达到3亿人次。2020年3月底,我在互联网上尝试搞了一场直播,当时“提心吊胆”试播了3个小时10分钟,当天有157万人涌进直播间,我才真正感受到互联网的“威力”。
通过这些尝试,我觉得戏剧人要拥抱互联网。
记者:您认为当下豫剧在我国的地位如何?结合当下的科技、经济与文化背景,谈谈豫剧应当何去何从?
李树建:豫剧作为优秀的传统文化,它不会消失。
豫剧拥有近300年历史,全国共有167个专业豫剧院团,民营文艺院团达2100多个,号称“十万大军”。豫剧的从业人员之多、流布地域之广,可以说居全国地方戏剧种之冠。
豫剧一年要演出二三十万场,为活跃农村的文化生活,为乡村的文化振兴等作出了很大贡献。但也并非口头说豫剧它不会消失,它就不会消失了,我们还是要重视,为豫剧培养观众、培养青年人才。
我今年62岁了,虽然已经退休,但还是想为豫剧做点事情,到处办展演、开直播、忙中心的事情,甚至比以前更忙、更累。虽然累,但是有收获。我相信,将来能有更多的豫剧爱好者、从业者为了传承豫剧而奔走,并感到幸福,豫剧终会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