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师银条种植据传始于商,兴盛于唐,延传至今。据说宰相伊尹在辅佐商汤时,在东寺庄一带发现了一种“根茎洁白,嚼之酥脆”的草茎植物。作为“庖厨”出身的他,据其特点加以烹饪,便成了一道味美可口的佳肴,人们将其称为“尹条”。因百姓能以此换回银子,又称其为“银条”。银条属根茎繁殖,春分前播种,谷雨前后出苗,6月便绿叶紫花茁壮而生。它的地下根以水平向匍匐而长历经300余天,生长至大雪、小寒,便可刨收。银条烹饪须讲求火候及方法,“欠火生,过火烂,不欠不过最时鲜。”因此,人们便传承着当年伊尹烹制银条的歌诀,即“锅净水宽,忌生防烂,喜姜不葱,躲酱增酸。”其成品脆嫩多汁、滋味鲜爽,在当地及周边一带久负盛名。
2009年,银条种植栽培及烹饪技艺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