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古长城”石碑
历史学家布罗代尔曾说:没有地理就没有历史,那是因为,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从来没有分开过。这次“寻镇中原”到独树镇采访,让我对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方城县有“五界一口”之称,其中,桐柏山脉与伏牛山脉在相接处因盆缘山地凹陷、所形成的独特缺口——方城垭口,被称为“河南省境内最神秘的地理缺口”。独树镇就位于方城垭口的核心区域,北依伏牛山脉,南望桐柏山脉,扼守中原进入豫西南、鄂西北的交通要塞,可谓南阳的“东北门户”。
由于地理位置特殊,这里修筑有“中国最早的长城”楚长城,比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修筑的北长城要早300多年。我们来到“大关口楚长城遗址”,环顾四周,发现这里确实是险要之地,两山夹峙,其间小路蜿蜒,不由得畅想:2700多年前,横在这两山之间的楚长城一定很雄伟吧?大关口处是一条古驿道,作为交通要道,当年肯定也是车水马龙吧?
历经风雨沧桑,楚长城昔日雄姿不再,只剩下残存的城垣,看着1米多高的城垣上杂草丰茂,荆花盛开,不远处的羊群穿过小路,在青青草地上撒欢吃草,感受当下这山野之中的静怡美好,让人不由得感慨沧桑巨变。
透过地理看历史,不难发现,从古至今,要塞之上的独树镇,沧桑风华或多或少都跟这里独特的地理位置有关——
除了修筑有楚长城,古时,最为著名的“高速公路”——“方城夏道”途经独树镇。扳倒井旁的古驿站临近交通要道,当年应该位于“黄金地段”吧,吸引包括道光皇帝在内的众多名人在此停歇,留下大量的诗词碑刻,记录着昔日繁华,有“中华第一驿”之称。
如今,独树镇是兰南高速、许南公路等南北要道绕不开的地方,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必经之地,清澈甘甜的丹江水沿着渠道北运,经过方城垭口,一江清水送京津,造福亿万人民……
这些年,从郑州回方城老家时多次从独树镇经过,都只是匆匆经过而已。记忆中,有一次在老家休假,曾陪着爹妈去独树镇逛过庙会,当时,从老城东寨门下经过时,老爹特意提醒我看了上方石刻的“映旭”二字。
这次采访,我才发现独树镇作为千年古镇、中州名镇,历史如此悠久,内涵如此厚重——
除了楚长城、古驿站之外,独树镇还有因刘秀“扳石得井”而得名的扳倒井,这里早在春秋时期已成为商品集散地,清同治年间,有上百家行店,是县境内四大集镇之一。
独树镇的黄石山,也就是老家人常说的“小顶山”,是有二十多个道教建筑群的道教圣地,有“北武当山”之称,黄石山下,有棵“八个大汉抱不住”的千年银杏树,深秋时节,满树金黄,美不胜收……
蓦然记起,独树镇的这些历史文化遗存和山川美景,老爹之前曾不止一次跟我聊过。老爹闲暇时,爱开车出去跑着玩,扳倒井、古驿站、黄石山这些地方,他都不止一次去过。他也曾问过我:想不想去看看古驿站的白绣球树,满树花开时候特别漂亮;想不想去看看小顶山下的千年银杏,秋天叶子金黄,好多人去赏景还能捡银杏果。遗憾的是,我听了只是心动,并未行动,如今想来不免自责。
独树之行,我在镇上一家开了40多年的老店吃到了地道的方城烩面,汤清、面筋、椒香,特别过瘾。老家的烩面价格实惠,分量也足,吃烩面时来一个新鲜出炉的火烧,美味至极。
这里地处中原腹地,人们把烩面等各种面食做到了极致。据说,这种特色美食是先民们结合西北的羊肉泡馍和当地人爱吃的肉撅片,融会贯通,不断摸索、改进出来的特色美食。
如今,方城烩面作为中原一大名吃,是很多人“舌尖上的牵挂”,已成为一个每天销售约20万碗的产业,分布的地域越来越广。在郑州街头,就有很多方城烩面馆,我居住的小区旁不久前也开了一家,想吃的时候,来上一碗热气腾腾的方城烩面,回想在老家吃烩面的幸福时刻,顿觉暖胃暖心,充满力量。
千年小镇的繁华烟云
于鑫
匠人在制作方城石猴
上学时,每次坐长途车回家,妈妈总会交代:“记着到方城就给我打电话,我去接你。”渐渐地,方城就成了我回家路上的导向标,每次路过时都会对这里产生无限的好奇。前不久,终于抓住机会来这里看了看,熟悉的方言、熟悉的味道,怪不得妈妈老是说:“看到方城,就快到家了。”
这次来到了方城县的独树镇,地界虽然不大,却是个“藏龙卧虎”的宝地。据相关资料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曾在此设立卷(音权)城,是有史可考的方城最古老的城邑之一。
独树镇原为龙泉镇,乾隆时期修西门文昌阁,西门楣上方所刻的“龙泉镇”三个楷书大字,可以见证独树镇原来的名号。至于后来为何要更名为独树镇,却另有一番传说。
相传龙泉镇百年前突遇一场洪水,田园、房舍被洪水吞没,所幸龙泉寺西300多米处有一棵大树,不少乡民攀爬于大树之上,保住性命。洪水过后,当地百姓觉得龙与水有关,为了纪念这棵保命大树,也为了避讳洪水,该龙泉镇为独树镇。
独树镇的传说虽然不见于任何文献史籍,但当地百姓无不知晓。遥想当年,先民们选择了这片栖息之地,虽经历磨难仍不舍故土,一代代扎根于此,生生不息繁衍至今,造就了千年小镇的繁华。
到达独树镇的第一站,我来到了扳倒井。一圆一方两口古井解了2000年前光武帝刘秀和一众军士的渴,相传刘秀率军北上讨伐王莽时途经此地,人困马乏,干渴难耐,见林间乱石中泉水细溢,遂命将士在扳石得泉处掘井为饮。成就帝业后,刘秀再次率军路过此地,正值夏季,军士战马皆于此井汲水为饮,竟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赞叹道:井水清澈如涌,真如井扳倒矣!如今井边还留着一人一马两对脚印。井虽不深,但水涌拂面。井水顺着一尊龙头石雕的口中流入池塘,滋养着周边的垂柳、芦苇和花草……
扳倒井附近有一处古驿站,至今仍存有房屋40余间,虽然看上去古朴,但也曾“藏龙卧虎”!驿站的房间内挂着不少到此驻足的名客简介,明朝的兵部尚书于谦,清道光皇帝、民族英雄林则徐等多位名人都曾在此歇脚小住。如今驿站畅园内,池塘与花木犹在,其中一棵树龄约300年的白绣球树,每到开花时节依旧满树繁花。自入园220多年至今,吸引了无数人驻足观赏、啧啧称奇。
在独树的第二天,我去了有着“北武当山”之称的黄石山,此山平地凸起,气势恢宏,悬崖峭壁,层峦叠嶂,在晴朗的天空下,清明亮丽,像一幅巨大的画屏挂在方城的东北部。由于它还是一处具有浓厚人文气息的道教圣地,当地的人们常常登山朝拜祖师、祈祷天地、保平安、得福禄。站在山下远远望去,山顶的小庙清晰可见,据说从山腰到山顶,一共有着20多个道教建筑群。
黄石山最有名的莫过于制作黄石砚的岩石了,作为一种天然的优质砚材,黄石砚石质如玉、晶莹平滑,发墨如脂,护笔养毫,色泽多变,是中国五大名砚之一,在史籍上又叫葛仙公岩石、方城石等。匠人们出神入化的雕刻技术,让这些岩石变身成为一件件瑰宝。
两天的时间,似乎我不是在进行一场短暂的造访,而是走进了千年小镇古韵悠悠的时空巷道。虽然还没来得及记录下它全部的模样,但至少下一次坐车经过方城时,我会想起在这里的所见所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