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由河南省老艺术家协会、中原企业家联盟总会、中国国际文化促进会中原文化委员会主办的“黄河文化主题座谈会”在郑州举行。本次座谈会旨在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搭建保护弘扬黄河文化的重要平台,更好地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传承好历史文脉和民族根脉。
黄河文化主题座谈会现场
王友谊主持座谈会
群贤毕至、学者云集。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工会副主席展彤,学者马蕊,博士杜焕来,河南省文联原二级巡视员、省民协秘书长刘炳强,传统文化生态学者黄海涛,黄河文化思想公园项目负责人王振全,中华父亲山产业联盟会长、作家吴宪领,黄河交通学院体艺卫健中心书记、主任刘会学,河南省老教授协会陈凯等参加了座谈会。作家王友谊主持座谈会。与会专家、学者建言献策,各抒己见,奉献了一场丰富多彩的黄河文化盛宴。
黄海涛作《黄河儿女的担当》主题发言。他认为,如何抓住黄河文化优势、深挖黄河文化资源、做好黄河文化选题、实现黄河文化突破、落实黄河文化担当,这是摆在黄河文化谋篇布局面前的课题。他建议,黄河文化把握一个机遇、两个抓手、三条路径、四个维度、五个服务的结构体系。一个机遇,就是根据千年复兴、百年巨变的历史背景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现实任务,把握国家推动黄河国家战略这个机遇。两个抓手,一是抓举旗亮相树品牌,二是抓落地项目树业绩。三是开辟三条路径,即用活现有国家政策,盘活沿黄省市资产,助推黄河流域全域文旅和乡村振兴,打好上中下三路拳。四是聚焦四个维度,黄河文化无论是物质产品还是精神产品,都要以高度、深度、宽度、温度为关照点和切入点,拉高站位,拓宽视野,放大格局,形成四大古文明流域独特的辨识度和美誉度。五是五个服务,这首先是黄河文化的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定位所需要的。黄河文化要服务于党中央、国家的文化复兴方略,要服务于地方党政的振兴乡村和全域文旅,服务于黄河流域文化产业企业,服务于对外交流的工作,服务于黄河文化艺术和教育的宣传。
刘会学以《探寻黄河文化地标》为主题发言。黄河交通学院成立黄河文化与生态安全研究院,不仅对加强黄河治理保护、传承弘扬地方传统文化、挖掘黄河文化时代价值、推动学校新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作为全国第一家高校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的重要成果展示。
吴宪领作《浅论母亲河与父亲山》主题发言。他认为,“名岳嵩山为中华父亲山”的提出,是黄河文化的新发现、历史文明的新坐标、中国名胜的新景观、世界文旅的新亮点。他介绍,中华父亲山文化重大项目将分为三步走:第一,出好一部书,中国第一部《中华父亲山》,已由北京出版集团出版;第二是,拍好一部片《中华父亲山》10集大型纪录片,正在抓紧筹拍;第三是,建好一个园《中华父亲山文化园》,由中华父亲山产业联盟正在积极筹建。
刘炳强介绍编纂的《中华黄河文化大系》,为国内第一部全面系统研究和展现黄河流域跨政区全流域多学科文明史文化史的"黄河文化百科全书",计划用10年时间共出11编200卷。主要为:第一编,黄河山水(自然地理),计划共10卷;第二编,黄河物产(名优特产)计划10卷;第三编,黄河历史(包括历史、地方史、考古)计划20卷;第四编,黄河文化,包括不同地域的黄河文明、黄河文化类型,历朝历代有关黄河的诗词歌赋,历代文献典籍,计划20卷;第五编,黄河经济,系统反映黄河流域的经济史、地方经济状况等,计划20卷;第六编,黄河风俗,反映民风民俗,计划20卷;第七编,黄河故事,包括沿黄九省区神话故事、民间故事、风物传说,计划20卷;第八编,黄河名胜,主要反映黄河流域的名胜古迹、山水胜景,计划20卷;第九编,黄河人物,主要介绍黄河流域历朝历代的历史人物计划20卷;第十编,黄河治理,系统总结历朝历代治理黄河的经验教训,治理成果,计划20卷;第十一编,黄河艺术,计划20卷。
杜焕来以《黄河文化研究传承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思考与建议》为主题发言。他认为,黄河文化研究传承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习总书记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黄河文化是传承黄河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研究黄河文化能够形成和完善黄河文化的理论体系;黄河文化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现代化建设具有推动作用。二是黄河文化研究传承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主要内容和重点任务。黄河文化从内容上讲,是指发生在黄河流域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总和。从地域上讲,黄河文化是河湟文化、关中文化、河洛文化和齐鲁文化的总和。从性质上讲,黄河文化包括:黄河历史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分类上讲,黄河文化包括:农耕文化、政治文化、经济文化、语言文化、圣贤文化、根亲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等18种以上文化。三是黄河文化的研究传承想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首先要强力推进黄河文化理论研究传承。建立黄河文化研究团队,制定规划,提出重大研究课题;其次要推进黄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最后要推进黄河文化的民族化、规范化、产业化、国际化。努力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王振全阐述《黄河文化思想公园的初心与未来》,他介绍,黄河文化思想公园旨在弘扬红色的黄河文化,分为党建数字化、企业家现代化转型、学生研学三个板块。该项目落户在河南省郑州市惠济区,占地300亩,正在筹建中。未来将以党建模式引领红色的黄河文化,以河南为中心辐射全国。
马蕊以“讲好黄河故事,唱响中国声音”为主题发言。她表示:“我是生于斯,长于斯,是黄河的女儿,黄河是我们成长的基因,黄河故事已经融入我们的血液里。我们的共同使命是弘扬黄河文化,强化黄河文化的凝聚力,坚守我们共同的文化信仰。”
陈凯以《黄河生态循环农业及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发言。他认为,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永恒的文化主题,人类从古到今在黄河流域生生不息的繁衍、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黄河文化。保护黄河与农业息息相关。河南省老教授协会下属研究所的研究主题是“循环农业”,从肥料、农药、种植、饲料、养殖等方面与传统农业相结合,实现“无污染”现代农业,使黄河水更清、黄河岸更绿,黄河人更健康,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我们应该发出“集结号”,号召沿河流域更多的城市、更多组织共同参与保护黄河,传承黄河文化。
展彤以《让黄河更好地造福中华民族》为主题发言。他表示,黄河水利委员会是代表水利部在黄河流域依法行使水行政管理职责,承担着黄河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的办事机构,有责任“把黄河的事情办好”,努力保护好黄河、传承好黄河文化,更好地造福中华民族。
与会的专家学者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畅所欲言。从挖掘黄河文化时代价值、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推动黄河流域文旅融合、打造黄河文化品牌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讨,为推动黄河文化遗产保护,黄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彰显新时代黄河文化魅力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设性的意见。
本次座谈会的召开激励更多学者、公众关注和研究黄河文化,为深入展开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契机与平台,对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推动黄河文化保护与发展的建设进程,都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