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骨笛

08.jpeg

上中学时,我参加过学校的宣传队。我不是乐队的伴奏者,也不表演乐器独奏的节目,却大着胆子跟母亲要钱,买了一支横笛。横笛是用竹子做成的,熟黄的竹管上缠有几道漆黑的丝线,像是一件艺术品,很是喜人。我用竹笛学会了吹奏第一首曲子《东方红》之后,又陆续学会了好几首曲子。从少年到青年,从吹柳笛到吹竹笛,竹笛犹如我所拥有的第一件奢侈品,我对竹笛爱不释手。在校园里,我曾和老师及同学们照过一张合影,那是我在中学期间留下的唯一一张黑白合影照片。在照片上,我手里拿的就是那支竹笛。我看来看去,老师和同学们都没拿什么东西,只有我拿着那支道具般的竹笛,似乎显得有些造作,有些冒充高雅,还有些显摆,但也表明我对竹笛确实很喜爱。

笛子的种类其实很多,后来我又看见过木笛、瓷笛、铜笛、银笛、玉笛等,却从没有看见过骨笛。年已过古稀,我不但没见过骨笛,连骨笛这个名词对我来说都是陌生的,我甚至连听说都没听说过。2025年清明节前夕,中原大地的麦苗正在展叶,到处一派绿汪汪的。金黄色的油菜花和粉红的桃花点缀其间,为生机勃勃的大平原增添了明丽的色彩。就是在这春和景明的大好时节,我在河南省漯河市舞阳县贾湖村的贾湖遗址博物馆,第一次听说骨笛,第一次见到骨笛,并第一次听到动人心魄的骨笛的笛声。

博物馆第一个展馆的彩色展板上,醒目地列出了贾湖遗址考古中发现的11项世界最早文化遗产。馆内还展示了龟甲契刻、鼎形器皿、绿松石饰、建房盖屋、驯化家畜、制作陶器、栽种水稻、结网捕鱼、纺纱织布、酿造果酒等生活痕迹。当然,最重要的、最令人惊叹的文物是八九千年前就已存在的骨笛。每座博物馆都会有一两件最具代表性的文物,那些文物往往会被讲解员说成是镇馆之宝。而贾湖遗址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无疑非骨笛莫属。

在一方透明玻璃展柜里,两支并排斜放着的骨笛完美无缺、洁白如玉,不能不让我感到惊奇。试想,如果是普通的人骨或兽骨,经过数千年地底的腐化,可能会腐朽如酥,并化成泥土,变得不可寻觅。骨笛为何经历岁月的长期考验,还如此完好呢?我注意到,骨笛除了发白,还微微有些发棕,这又是为什么呢?不难想象,每一件骨笛制成后,骨笛的主人会不断把玩,反复吹奏。久而久之,骨笛的表面就有了光滑的类似玻璃质的包浆,如同裹上一层耐腐蚀的保护层。任何包浆的形成,里面必定包含有物件主人的汗渍、血液,还有时间和心灵,所以才能和历史共存,供后人一睹它当年的风采。

骨笛为竖笛,笛管上下的直径并不一致,两端粗一些,中间稍细一些。讲解员介绍,骨笛是几千年前采用白鹤翅膀上的翅骨制成的。贾湖地处黄淮海地区,河流纵横,水源充沛,很适合大型鸟类鹤的栖息和繁衍。

截至目前,从贾湖遗址出土的骨笛已达45支。大部分骨笛被送到各地博物馆展出,在贾湖遗址博物馆展出的只有两支。考古专家发现,每座墓葬里出土的骨笛一般都是两支。经音乐专家测音研究,两支骨笛从表面形状看并无差别,但它们的音准却不尽相同,一支音准高一些,另一支稍微低一些。音准高的骨笛被专家命名为乾笛,也就是雄笛。音准稍低的骨笛被命名为坤笛,也就是雌笛。这表明,在我国古代的音乐文化中,可能已经有了男女同行和男女之别。

欣赏骨笛的过程中,不免要想象一下骨笛的制作过程。在我想来,每一支巧夺天工的骨笛,制作过程都异常艰难。须知,贾湖骨笛产生的时代还处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当时还没有冶金技术,没有任何金属工具可供使用。而一些用石头做成的石斧、石刀、石锤等,都比较粗糙、笨重,只适合砍伐、收割、破壳等农活儿。加工骨笛是一种相当精细的技术活儿,用什么样的工具才能加工骨笛呢?别无选择,只能用骨头工具,以骨对骨,以骨刻骨,才能完成对骨笛的加工工作。我在博物馆的展柜里看到了骨刀、骨标、骨锥、骨针等工具。骨锥尖尖的,锋芒毕露的样子。骨针很细,据说针鼻只能穿过一根头发丝。毋庸置疑,加工骨笛,只能用骨制工具。贾湖人用骨刀对鹤的翅骨进行切割,再用骨锥把骨管打通,并在骨管上钻出音孔。所有的加工过程都非常缓慢,需要日复一日、一丝一点地精准用功。这需要多么高超的智慧、顽强的耐力、坚定的信念,同时还需要一种信仰般力量的支持。它起码表明,我们的中华先民很早就不只满足于经济活动和物质生活,还有文化活动和精神生活,不满足于有吃有穿,还开始了对抽象的艺术的追求。

在贾湖几百座墓葬群里,不是每座墓葬里都有骨笛,只有在少数的墓穴里才陪葬有骨笛。专家研究认为,凡发现有骨笛的墓葬,规制都比较高,墓主应该是部落头领或巫师一样的人物,骨笛是人物身份的象征。骨笛不仅有乐器的功能,更多表现为法器的功能。不仅有娱乐的作用,更多发挥的是祭祀的作用。在贾湖出土的还有一种用龟壳装小石子制成的龟铃,在祭祀仪式中与骨笛配套使用,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龟铃像是打击乐器,如同现在的沙锤,骨笛为吹奏乐器,两者在同一节奏下相辅相成,和先民们一起祭天祭地、祭日祭月、祭雨祭雪,热烈而隆重,那是一种何等激动人心的场面!

上述种种,还不足以说明骨笛的神奇。骨笛的最神奇之处,在于其上所开的7个音孔,和用骨笛所吹奏出的完美的七声音阶。这是人类音乐文明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重大考古发现,对于全世界音乐艺术的起源,有着深远的确定性的意义。以前音乐界认为,七声音阶是从外国传到我国的,骨笛以雄辩的事实证明,在中国出土的骨笛,是人类最早的音乐文明源头之一。

通过视频,我听到了上海的一位音乐教授用七孔骨笛吹奏的曲子《梁祝》,那如幽如怨、如泣如诉的旋律,听得我心潮起伏,几乎眼湿。这就是我们的先人在八九千年前所制造的骨笛,这就是用七孔骨笛所吹奏的动人情肠的乐曲,它让我们思接千古,情动万里,在源远流长的中华音乐文化中得到情感上的沟通和共鸣。

忽然想起,我也很爱吹笛子,不知能不能把骨笛试吹一下。我很快打消了这个念头。我知道,为了更好地保护骨笛这样国宝级的文物,不是谁想吹就能吹的。

虽然我没能吹到骨笛,但神奇的骨笛和用骨笛所吹奏的优美旋律,已永远留在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