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上午,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正式开馆。李卫超 摄
7月16日,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正式开馆,当日12时起对公众免费开放。
作为国家“十四五”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重大项目,该馆系统展示了汉魏故城遗址60多年来的重要考古发掘研究成果,打开了跨越1600年历史的画卷。
汉魏洛阳故城遗址以汉魏时期历史文化为核心,占地面积约219亩,展厅面积约8200平方米,荟萃1300余件(套)珍贵文物,全方位展现汉魏洛阳故城作为这一时期世界最大都市的文明盛况。
据悉,该博物馆自2020年启动建设筹备工作,2022年正式立项,2023年8月开工建设,今年6月启动试运营。作为洛阳市博物馆体制机制改革的试点,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积极探索“博物馆+公司”运营模式,确保文物保护核心使命的同时,着力提升游客体验,丰富沉浸式业态,并联动白马寺片区打造文旅目的地,以实现文化价值与社会经济效益的协同发展。
开馆当日,“大汉雄风:盛世辉煌的汉文明”特展同步开展,为公众提供理解汉魏历史与汉文明的重要窗口。展览汇聚陕西、江苏、甘肃等地文博单位的近百件(套)文物精品,包括“汉并天下”瓦当、四神玉铺首、阳信家铜器、鎏金马、金缕玉衣等标志性藏品,品类涵盖青铜器、玉器、漆器、钱币、琉璃器、金器、陶器等。
特展展品不仅展现了汉代政治制度、军事成就、经济模式的宏观图景,亦通过日常生活器物、丧葬用品等细节,还原了汉代“事死如事生”的生活理念与文化信仰,立体呈现汉文明在中央集权、民族融合、中外交流等方面的辉煌成就,阐释汉文明对中华文明体系的奠基性作用。
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负责人介绍,作为洛阳“五都荟洛”文化版图的重要组成部分,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将通过建筑叙事、科技赋能、IP活化、业态创新等特色亮点,着力打造文旅融合典范,以“对话古今”的沉浸式体验,让游客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
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
●占地面积约219亩
●展厅面积约8200平方米
●展示了汉魏故城遗址60多年来的重要考古发掘研究成果
●荟萃1300余件(套)珍贵文物
打开一千六百年历史画卷
遗址中“长”出博物馆
游客在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参观陶百花灯。
彩绘陶俑。
游客在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参观游览。
“观一城文脉,知古今春秋”。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洛阳——这座以“千年古都、牡丹花城”闻名于世的城市,正通过“东方博物馆之都”建设,让沉睡的文物“活”起来,使厚重的历史生动呈现。
7月16日,在洛阳市瀍河回族区白马寺镇翟泉村南,新落成的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展露雄姿,面向公众免费开放。这座从遗址中“长”出的博物馆,正努力令沉睡千年的都城遗址焕发新生。
馆前汉阙巍然,夯土墙垣厚重如山,远处千年古刹白马寺的悠扬钟声隐约可闻。这座毗邻大遗址、与古刹守望的建筑群落,向公众敞开怀抱。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北宋史学家司马光行经汉魏洛阳故城时的千年喟叹,于此刻被赋予具象的当代回响——沉睡千余载的都城历史,正透过精心陈列的文物与沉浸式的空间叙事,迎来震撼人心的苏醒。
建中立极 一座微缩都城的当代重生
“要把这些中华文化瑰宝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的殷殷嘱托犹在耳边。
汉魏洛阳故城,历经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六朝建都,作为都城累计长达600余年,建城史近1600年,是我国古代建都时间最长的都城。2014年,其作为“丝绸之路”遗产点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驻足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前广场,举目北望,气势恢宏的博物馆建筑群,本身便是对汉魏气度的深刻致敬。
主体建筑取法汉魏传统高台规制——筑草阶高台,宫墙环绕中心大殿,整体宛若一座微缩的都城自大地升起。建筑语言凝练而恢宏,无声诉说着那个时代“非壮丽无以重威”的都城营造理念。
更令人心潮澎湃的是空间秩序的再现。从南至北,正门、汉阙广场、候车廊、拱桥、核心展厅……一系列建筑沿中轴线次第展开。
这条轴线,是对汉魏洛阳城“建中立极”神圣空间秩序的深情复刻,让今人得以直观触碰古代都城规划的灵魂。
作为洛阳五大都城遗址博物馆家族的新成员,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以219亩的辽阔胸怀、2.9万平方米的恢宏体量,成为镶嵌在汉魏洛阳故城遗址西侧的一颗文化明珠。
瑰宝荟萃 千件文物解码丝路起点
熹平石经的石上传奇,承载儒家千年智慧;东罗马拜占庭的金币,记录丝路传奇;永宁寺佛头的永恒微笑,穿越时空诉说哲理……汉魏盛景,在保护传承中得以再现。
步入“天中国史——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基本陈列”,策展的匠心令人耳目一新。展览突破单纯时间脉络,以“总—分—总”的宏大构思,精心设置了“中”“合”“同”三大主题展厅,构建起理解汉魏洛阳城的多维棱镜。
在“中”之厅,都城制度的森严气象扑面而来。瓦当上“维天降灵”的铭文、建筑构件上清晰的方位刻度、宫城布局的精巧模型,共同编织出“帝国心脏”的秩序图谱。这里,是“中国”概念在都城营造上的物质结晶。
“合”之厅则涌动着民族融合的磅礴浪潮。千余件(套)珍贵文物汇聚一堂,无声讲述着魏晋南北朝时期不同部族在此碰撞交融、文化血脉偾张奔流的壮阔史诗。
“同”之厅将视野投向更广阔的世界。在这里,数字化多媒体互动展示方式是一大亮点,游客可以闻古代香料的味道、看动态《洛神赋图》,通过互动设备了解汉魏洛阳城创造的彪炳千秋的卓越成就,感受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互鉴。
无数珍宝共同印证着一个无可辩驳的事实:汉魏洛阳城曾是一座名副其实的“世界之都”,鼎盛时人口超百万,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都市之一。
自1962年起,考古工作者对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展开了系统发掘,出土了约2万件(套)珍贵文物。近年来,洛阳在全国率先打造国家大遗址保护3.0版本,随着汉魏洛阳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成开放,汉魏洛阳城的宫城格局基本显现。
活化新生 大遗址焕发时代光华
随着五大都城遗址博物馆的相继开放,洛阳向世人全面展示了世所罕见的“五都荟洛”的城市奇观。
而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的功能远不止于展示。它是一座集纳了多重使命的文化中枢——总序厅引领探秘之路,沉浸式专题陈列厅带来身临其境的震撼体验,临时展厅预留文化对话的灵动空间。
深藏其后的考古研究中心、文物修复中心、图书资料档案室,以及多功能学术报告厅,则为其注入了强劲的学术引擎与持续的研究活力。
“这不仅是一座博物馆,更是一个综合性文化平台。”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馆长慕鹏说,“它将成为中国早中期都城文化研究的重镇,不仅是汉魏洛阳故城考古成果向世界发声的窗口,还是文化遗产监测保护的核心枢纽,更是全国大遗址沉浸式保护展示的创新实践基地。”
从西周肇始,历经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的辉煌与沧桑,作为都城长达600余年的汉魏洛阳故城,其兴废轨迹深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绵延发展的壮阔图景之中,更为隋唐盛世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石。
如今,这座从遗址肌理中“生长”出的博物馆,正以其磅礴之姿与深邃内涵,邀请每一位来访者步入时光长廊,与国之瑰宝面对面,在无声的对话中,唤醒那沉睡千年的历史记忆。
人类文明的隔空对话
——考古与遗址博物馆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侧记
考古学,是触摸大地深处文明脉搏的手,是解读时间长河中民族基因的密钥。每一次发掘,都在填补历史的空白;每一件文物,都在诉说先民的智慧。遗址博物馆,正是这些珍贵考古发现面向公众的殿堂,承载着连接古今、启迪未来的神圣使命。
7月16日,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正式开馆。同日举行的考古与遗址博物馆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群贤毕至。来自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三星堆博物馆、苏州考古博物馆等国内知名博物馆的专家,以及全国考古学界的30余位顶尖学者齐聚洛阳,思想激荡,共同聚焦考古与遗址博物馆发展的核心命题——现状、挑战与未来方向。
核心议题:每个博物馆都应有独特灵魂
“衡量一座博物馆的标尺何在?如何建设一座卓越的博物馆?”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陆建松抛出关键之问。
他倡议,博物馆是国民教育的核心阵地,作为社会教育机构,“每个博物馆都必须找到并确立自己独特的使命,这是其立足之本与灵魂所在”。
他呼吁,要构建遗址博物馆展览策划设计的科学团队,明确职责分工:考古学家不能代替策展人,专家学者负责编写博物馆的阐释与大纲,策展人对文物的展示设计进行全过程指导和监理,前后贯通、三位一体,实现类似于作家、编导、演员的职责分工。
清华大学交互媒体研究所张烈教授从设计学视角,提炼出我国遗址博物馆的核心特质——“在地性”。他指出,遗址博物馆的展示设计应最大化利用其“原址”优势,突出“文物就在这里”的在地性,让观众产生“历史就在脚下发生”的强烈共鸣,体验身处遗址现场的沉浸感与岁月沧桑的震撼力。
针对如何持续激发观众好奇心的难题,张烈建议在布展中融入更强的趣味性与专题性,运用多元立体的叙事手段,为观众铺设清晰的时间线索、空间线索、文明线索三条“好奇心导览路径”,引导其主动探索。
展示之道:让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
“汉魏洛阳故城遗址的历史价值,在于其充分彰显了洛阳悠久连续的建都史,在东汉自北魏朝代变迁的过程中,留在这方土地中的丰富文化内涵、独特城市建设,具有辐射周边的强大影响力,记录了中国历史从强汉到盛唐的恢弘历史进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魏故城队队长刘涛深入剖析了汉魏洛阳故城遗址的非凡价值。
在展览构思上,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匠心独具地选用“中、合、同”三个核心关键词,串联起“天下之中,河洛摇篮”的起源故事,让汉魏经典在馆藏珍品中交相辉映,对理解相关历史时期的民族融合与国制典范,以及了解客家祖根、丝绸之路等知识有着重要的价值。
价值阐释:考古研究驱动博物馆生命力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院长李岗分享了考古视域下的博物馆保护与研究,“在考古研究与科技保护的前提之下,博物馆已经演化出活化利用、交流互鉴、遗产检测等扩展性职能,而考古研究应该是遗址博物馆成长的核心基础。”
与之相关联的,苏州博物馆名誉馆长陈瑞近着重阐释了“以考古出土成果为核心”的理念,强调了考古博物馆与综合类博物馆两条不同叙事路线、相互补充的关系。
整整一个下午的座谈,智慧火花不断迸发。正如一位与会学者所言:“今日学术探讨中提出的问题,正是明日田野发掘手铲追寻的方向。当一个个问号被拉直,中国考古学面向世界的声音,必将更加雄浑、更加精彩。”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圣殿,文博工作者肩负着光荣而艰巨的时代重任。”与会者一致认为,这场思想盛宴,不仅为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的未来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更为我国考古与遗址博物馆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擘画了清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