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墨语——张江舟水墨艺术展”开幕式现场
河南省文化厅巡视员董文建致辞
著名画家张江舟致答谢词
张江舟讲解画作
崩裂坍塌的墙桓、人群坠落的瞬间、恐惧无助的混乱、撕心裂肺的呐喊……一幅幅心悸的画面将人们带入“5·18”汶川大地震的惨象。
4月27日,四川芦山地震哀悼日之际,“生命·墨语——张江舟水墨艺术展”全国巡展第二站在河南美术馆隆重开幕。河南省十一届人大常务副主任李柏栓、副主任王文超,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李庚香,省文联党组书记吴长中,省文联主席、省美术家协会主席马国强,省文化厅巡视员董文建等与业内名家计500余人参加开幕式。
董文建在开幕式上的致辞中感谢郑州籍画家张江舟故乡办展,他称本次展出的“大境界与大信念”画作践行了张江舟“对文化使命和文化责任的可贵坚守”,更唤起了观者对人生命运、生命价值等终极命题的思考。他认为此展是对刚刚结束的全国首届美术工作会议精神最好的贯彻落实,他相信通过此展必将对全省美术创作产生深刻的影响。
“生命·墨语——张江舟水墨艺术展”自今年4月在中国美术馆展出以来,以其对生命的诚恳洞察以及对生命终极意义的深度叩问引起社会的巨大反响,所展作品壮阔的精神气象、深切的人文关怀、鲜明的当代特征、现实的文化意义在美术界引发了热烈讨论。有评论家认为,张江舟在创作中直面当下,体察生命,进而反思社会现实,其思之真切使作品具有了一种向生向善的正能量。其作品对生命主题、悲剧意识、人生境界等艺术命题的自觉追求与精彩呈现,对于中国水墨人物画史来说,具有重要的补白作用。
据悉,展览除画家自《殇·戊子记忆》以来基于“生命之殇”这一精神母体呕心创作的《彼岸风》、《流萤谷》等40余幅巨幅水墨人物画作外,还包括曾入选“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史诗性画作《热血12,9——北平学生运动》以及画家近年写生作品数十幅,完整呈现了张江舟艺术创作的整体风貌以及以一贯之的艺术追求。展期:4月27日—5月19日。
马国强在接受采访时强调绘画基本功的重要性,他认为艺术融入生活才是艺术的真谛,“生活”二字常青,抽象要建筑在具象之上才有生命力,张江舟的写实能力非常强,所以他可以游刃有余地表达他的意向,引起观众共鸣。现今流行“玩”艺术的说法,殊不知只有艰辛的艺术劳动才能换来观众的“玩”和“赏”,“自娱”的东西不能随便拿出来“娱人”,张江舟是青年艺术家的典范。
“绘画艺术的永恒理想,是成为塑造人的灵魂、塑造人类情感的一种方式、一种途径。如果说人类期望在不断自我拷问中实现自身价值的确定和人类理想的重建,那么,我想通过这次展览拷问生命,重建理想的序曲。” 张江舟说。
“生命·墨语——张江舟水墨艺术展”还将在西安、济南、南京、广州四个城市进行巡回展出并同步举办学术研讨会。
名家观展
展厅
展品
张江舟简介
张江舟,男,1961年生,祖籍安徽。现任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院委、研究员。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文化部优秀专家、文化部美术系列高级职称评委、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评委,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张江舟以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齐头并进,学术文章与创作实绩相互映发而显于世”,其中国画作品多以历史事件和现实人生为题,倡导艺术创作的精神性功能和现实文化意义,崇尚崇高、壮美、圣洁、博大的审美境界。其入选“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作品《热血12.9—北平12.9学生运动》和《高地》、《士兵》、《大梦典》、《日全食》、《花逝》、《伤恋》、《极地光》、《流萤谷》、《殇•戊子记忆》系列等作品,以壮阔的精神气象,深切的人文关怀和鲜明的当代特征,实践着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和对人类理想的不懈追求。
创作实践的同时,张江舟专注于理论研究。其论著《思与境偕》以宽阔的视野、独特的视角、严谨的思辨勾画出当代中国画的创作现状与未来思考。
目前,张江舟已出版个人画集二十余种,理论专著两部,大量作品参加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并获奖。丰硕的创作研究成果和积极的学术作为,已使张江舟成为当代中国画坛具有影响力的代表性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