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数据库 图片源自河南日报客户端
“集智创新,合作致远。当前,智能计算技术的飞速发展,给甲骨文研究插上了创新的翅膀,‘数字甲骨共创计划’也必将为甲骨文研究注入新的发展动能。”5月28日上午,在第六届全国甲骨文整理与研究暨数字甲骨共创计划发布仪式现场,主持发布仪式的安阳师范学院院长孔国庆表示。
构建甲骨文大数据平台,实现“甲骨文数字化回乡之愿”
此次活动由中国先秦史学会、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腾讯SSV数字文化实验室、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郑州大学汉字文明研究中心、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博物馆、安阳博物馆、新华社河南分社、河南日报社联合主办。
活动现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先秦史学会名誉会长宋镇豪,中国先秦史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宫长为,以及来自清华大学图书馆科技史暨古文献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甲骨文研究中心、腾讯SSV等单位的80余位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代表参加会议。
甲骨文也是重要的世界记忆遗产,2017年11月27日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对甲骨文的传承、研究和保护有积极推动作用。殷墟甲骨文总量约16万片,国内约12万片,国外约3万~4万片,真正发表过的只有7万~8万片,还有很多或深藏库房,或散落民间,或遗失国外,难以研究利用。在新形势下,如何推动甲骨文数字化建设,进一步深化甲骨文研究,对促进殷商史研究、中华文明探源、古文字研究、汉文字传承、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等都有着重要意义。
有鉴于此,宋镇豪倡议发起“数字甲骨国际共创计划”,依托即将成立的“数字甲骨国际共创中心”,利用最新的数字技术和创新模式,对国内外甲骨藏品进行高清数据采集,构建甲骨文大数据平台,实现“甲骨文数字化回乡之愿”,助力甲骨文全息性整理著录、文字释读、活化利用、研学普及,推动甲骨学研究,讲好甲骨文的故事,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和影响力。
用AI技术助力甲骨文破译
“数字甲骨国际共创中心”以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基地,由国内外各收藏单位、研究机构和教育平台联合组成,秘书处设在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据了解,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腾讯SSV数字文化实验室进行了前期技术研发,在三维扫描、高清拍摄方面进行了设备选型和技术研发,实现了微痕增强的全信息模型、字形匹配AI的古文字搜索等技术突破,解决实物“看不清”、文字“查不到”等基础性问题,前期成果入选世界互联网大会2023案例集,得到古文字、殷商史、考古等领域众多专家学者认可。
“这个项目的意义,就是用最新的AI技术去破解世界难题,通过字形匹配AI增强,助力甲骨文破译。结合腾讯数字科技能力和探元计划涌现出的微痕技术完美结合,找到解决方案,成果呈现在殷契文渊2.0AI协同平台上,奠定了坚实的数据和技术基础。”腾讯SSV数字文化实验室主任舒展表示,社会各界包括多家收藏机构、海内外专家、政府、基金会,共创共益,形成“数字甲骨共创计划”,通过了不起的甲骨文小程序、甲骨文体操、数字海报和殷墟新馆数字互动展陈,让青少年、游客可以生动地体验并参与共创和传承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