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邋遢大王”为何没成为“中国版柯南”?
令凌纾颇为自豪的是,“邋遢大王”童话故事所描述的重要细节——男主人公误服“缩小药”,比日本漫画家青山刚昌笔下的“名侦探柯南”早了近10年。不过凌纾同时也有点遗憾,只有13集的“邋遢大王”最终没有成为“中国版柯南”。
上世纪90年代,日本的动漫产业链已逐步成熟,而中国几乎仍停留在艺术动画的传统模式中。《名侦探柯南》1994年开始在日本漫画杂志上连载,1996年推出电视动画,1997年诞生影院版,至今依然新作不断,赚取全球版权收入。
但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动画界显然对这样的产业链非常陌生。阎善春回忆:“当时的动画制作模式还是相对封闭的,我们的眼界也不够开阔,顶多看看已经进口的片子,还没有摸到美日等国动画工业化的窍门。”据阎老介绍,《邋遢大王奇遇记》完全是“拷贝”我国传统影院艺术动画长片的创作模式,所以130分钟的画面精细程度极高,几乎每一格的人物表情和对白都用手工绘制的方法进行微调与核对,比起《花仙子》等日本动画来说,加工时间长、生产效率低。
老艺术家们解释说,另外,“邋遢大王”与美日等国的系列动画最大的区别,还在于中国故事强调本身情节的跌宕起伏,这部一气呵成的童话被切割成了13集,而柯南等动画故事的情节则往往是一集一个故事或几集一个故事,前后关联度不大。这也是“邋遢大王”后来没有演变成“中国版柯南”的原因之一。
“这样的创作有弊也有利,当年我们把对动画艺术片的追求都倾注在‘邋遢大王’身上,以至于今天修复版的影院动画里,还能看到当时细腻的填色和流畅的动作,这是中国特色的烙印。”阎善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