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个雪莉》:名画演绎出的现代史

当沉默的画作变为活灵活现的影像,会是什么样?清明小长假的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热闹非常。观众从四面八方赶来,观看一部由13幅名画组成的电影《13个雪莉:现实的幻象》在内地的首映。

该片以美国画家爱德华·霍普的 13 幅名画构成了美国社会历史的现实风景,而历史正是由无数的个人故事所书写的——雪莉,一个美国女性的缩影,她走进霍普的画作,走过美国 20 世纪的重大历史时刻,见证政治、社会和文化等各层面的剧变:从珍珠港事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从麦卡锡时代和冷战到肯尼迪总统遇刺身亡和越战爆发、从股市崩盘到经济萧条、从猫王埃尔维斯·普雷斯利和摇滚乐到马龙·白兰度和玛丽莲·梦露……

影片一开场,主角走进神乎其技的名画场景,画面顿时活过来。个性不受约束的女演员雪莉对于工作和生活可以说是全心投入,艺术和政治社会议题,她通通都感兴趣,也很乐于参与其中。

雪莉的伴侣是《纽约邮报》的摄影记者斯蒂文。他们携手走过许多重大事件,最后,失去另一半的那方退隐至乡下,甚至移民到欧洲,仍无可避免地会受到世界性的变迁所影响,譬如文化上的革命与社会政治的巨大变动。展现在雪莉与公众面前的,是一个介于开放与保守的尴尬年代。

一半是画作的迷人油彩色泽,一半是真人影像,爱德华·霍普的绘画作品从形式到内容,都深受“黑色电影”流派影响,而相应地也影响了不少位电影名导,如希区柯克、贾木许、文德斯。导演古斯塔夫·德池敏锐地捕捉到霍普的绘画与电影艺术之间的关联,以绘画与电影的对话为主轴,加以现实的叙述,维持每一幅画作的二维空间,容许人物或细节的特写镜头,但不改变角度,也不添加新的物件,于是影片整体非常静态。导演用绘画、现实和影像组合出了新的电影语言,利用灯光、颜色和音乐建构出剧场化的体验。与此同时,以新闻旁白和日期来彰显时代感,结构上体现出了很强的实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