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晚,太康县道情艺术传承保护中心排演的太康道情戏《张廷秀私访》作为“河南稀有剧种北京展演周”的第十场压轴大戏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亮相。根据“一戏一评”的安排,剧目研讨会在二楼会议厅连夜举办。来自北京的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原副所长刘文峰、《中国戏剧》杂志社副主编高扬,来自河南的著名作曲家朱超伦、著名戏剧评论家刘景亮、谭静波,文化部非遗司司长陈通,河南省文化厅厅长杨丽萍,中国剧协副主席、河南豫剧院院长李树建,以及太康县各级领导和剧团的主创人员、主要演员参加研讨会,中国文化报、中国艺术报、魅力中国杂志社、河南戏曲广播、恒品文化•戏缘的媒体记者旁听研讨会。
专家们对太康道情《张廷秀私访》剧目给予高度评价,对太康道情剧种的传承和保护取得的成就给予充分肯定,并对剧目的改进和剧种的发展指明方向。
李树建(中国剧协副主席、河南豫剧院院长):
感谢文化部的陈通司长和杨丽萍厅长,感谢大家,特别感谢是我们太康道情剧团,感谢专家,感谢领导、感谢各个院团对这次活动的关心支持和厚爱。通过这次展演,我们有几大收获:
第一,提高了基层剧团的认识,改变了观念,认识到了这次展演的意义重大,这是我们落实“十九大”精神的具体实践。第二,扩大了稀有剧种的影响力。每天都有网络直播,今天晚上通过网络看演出的有8万观众。通过这样的展演,过去的小剧种慢慢地成为大剧种了。 第三,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每一个团来演出,都来了很多当地政府领导来观看演出。第四,引起众多媒体的热切关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宣传力度都非常到位。
刘景亮(著名戏剧评论家、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这次河南稀有剧种北京展演周活动是由河南省文化厅和中国艺术报社主办,河南李树建戏曲艺术中心、梅兰芳大剧院承办。根据我们展演活动的安排,对每一个戏都要进行一次评论。
刘文峰(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原副所长):
我谈几点感受:一、今天晚上的演出,让我非常激动。我是第一次看太康道情,觉得既欣喜,又亲切。因为我们老家山西也有道情,虽然山西的道情与河南的唱腔上不同,但是还是感觉很亲切。太康道情有很多唱腔,各种声腔受地域文化的影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对于我一个长期从事近现代戏曲研究的戏曲工作者,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机会。
二,太康道情在道情声腔中是非常特点的,道情由道家音乐发展成为说唱的艺术,由说唱的艺术发展成为戏剧艺术。今天晚上看过演出以后,我认为太康道情在剧种的发展当中比较通俗,一方面唱腔由曲牌体的唱腔到板腔体的唱腔,比起山西的几个道情来,在戏剧化方面比较有特点。把我们道情具有说唱艺术的一些特点,剧中大段的唱腔,带有说唱艺术的味道,听着非常亲切,非常有特色。
三,这个戏应该说是太康道情的经典剧目,它的人物塑造,从主角张廷秀、王月英到配角丫鬟、丑角、生角、旦角、丑角,亮点非常多,激动人心。张廷秀考验王月英的真情实意,并从私访上了解民情民意,这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无论是什么年代,这是一个很好的故事。道情的戏大多是比较简单的剧目,像这样行当齐全的大戏,在道情戏中不多,这是我的一个感受。
四,这一次河南稀有剧种在北京的展演非常成功、非常轰动。演出一场比一场精彩,剧场效果也一场比一场热烈,说明太康的戏好,河南的戏好,河南对戏的组织工作好,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河南戏曲这次演出在观众当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五,我们河南的戏曲工作走在了绝对的前列,这一次稀有剧种在北京的演出,一个方面反映了河南戏曲文化的丰富性、多样性、时代性,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们河南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的一种作用。我作为戏曲工作的人非常高兴。谢谢大家!
高扬(《中国戏剧》杂志社副主编):
看了这个戏,我特别激动,我觉得这个戏非常好,每个演员都唱得那么好,每个唱腔都非常入心,说明这个团非常有实力,非同寻常。这个戏非常接地气,在北京很少看到。我们听这个曲子非常好听,以前我只知道情戏是一个宗教戏,没有想到宗教音乐与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结合得这么好,而且每一段戏词都贴近普通老百姓日常生活,和曲调结合得非常好,把普通的老百姓语言能够唱出这么有趣味,从音乐上来说,是非同一般的。从整个的剧本来看,我们看到有很多普通人的情趣和思想,都是和人民生活息息相通的,把反腐戏写到这种水平境界是很高的,有很多非常营养的东西可以借鉴
这次的河南稀有剧种展演,我觉得李树建老师非常了不起,让我们从中看到了很多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些基因的东西,这个基因库保护了很多中华文化即将遗失的一些东西。这个戏从说唱转化过来的,很接地气,这也是我们基因的东西,我觉得这些东西非常宝贵。我觉得这样一个活动确实对中华文化的继承发展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河南稀有剧种有非常显著的特点:一,唱腔非常好听,非常过瘾。二,剧目主题思想充满了一种浩然正气,这也正是中原文化的一大特点,是我们泱泱大国之风的体现。我希望还能有更多这样的稀有剧种到北京来展示。我最近看了很多北京在搞小剧场戏剧节,小剧场戏剧节主要面对青年观众的,你要给人家看什么,你拿什么吸引青年观众?我们河南有如此让人畅快淋漓的戏曲,我们一定要把它推向市场,推向大都市,让他们见识见识我们的优秀传统戏曲。实际上不是说青年观众不愿意看,是没有给他们看好的,我们这么接近生活、好听好看的东西,应该提供给他们欣赏,让他们感受到传统戏曲的独特魅力。所以我希望这种活动继续更深入做下去,更希望把它整理出来再推向一个更好、更大、更高的平台。谢谢大家!
朱超伦(著名作曲家、戏剧评论家):
我认为今天的太康道情《张廷秀私访》为这次稀有剧种北京展演画上了完美的句号。从剧场中可以听到掌声不断,叫好声不绝于耳,说明河南稀有剧种展演确实征服了我们北京的观众。我也非常高兴,非常感慨。我真正认识道情是在“文革”时期,当时太康道情排演的《前进路上》在河南非常红火,河南豫剧三团移植了《前进路上》,完全用豫剧好像表现不了这种亲切、接地气的特点,说明曲调确实对戏的意义很大。今天的观众这么喜欢通俗易懂的戏,能听懂,听得舒心,猛一听唱腔的调门似乎是一样的,仔细听调门的速度、节奏不同。即使是同样的调门,也可以用不同的感情来感染人。
我提两点建议:一,从声腔上来讲,你们现在运用的G调多,完全都是大本嗓,一些演员认为很容易唱,不费劲,无形中自己就很不注意吐字。艺术应该精益求精,要讲究吐字、咬字,演员才能唱得更好,观众听得更清楚。
二,这种剧种的乐队,千万不要追求配器和处理,就是用主弦,甚至在低音的时候,用其他乐器也要谨慎使用,保持我们剧中的乡土气息,千万不要追求所谓的音乐再大一点、丰富一点等等,保持好这个剧种的特色。除了你们主弦以外,还有什么乐器更能表现你们剧种特色,你们需要进一步挖掘,使它的特色更突出,个性更鲜明,艺术就是要有个性,没有个性的剧种,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
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天下第一团”,那时就是第一团,现在是“非遗”剧种,我们应该珍惜这个“天下第一团”,应该珍惜这个道情剧种,让道情更有个性,更有生命力,我寄希望于你们!
谭静波(著名戏剧评论家、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原副院长):
今天的演出是收尾之作,我觉得这个尾收得非常火爆。河南这一次的稀有剧种展演,可以说是火爆京城,观众的热情一浪高过一浪,今天的演出,台上演员演得热烈火爆,台下的观众看得热烈火爆。专家们都为我们民间戏曲的欢乐而兴奋、激动,非常享受这种欢乐。
一,今天看了这个戏,阵容整齐、气派,服装整齐、漂亮,整个舞台呈现耳目一新。小剧团有是大气派,小剧种有大气象,非常震撼。我觉得今晚的气氛、布景、灯光,与我们这个戏的喜剧风格都非常和谐,舞台上的布景大红大绿,大蓝大紫,给人一种非常强烈的民间戏剧色调。
二,这个剧种非常有魅力。这个剧种声腔非常有特色,让人听着,陶醉,唱腔简洁明快,节奏感强,道情属于板腔体,但它接受了过去的鼓儿词、莺歌柳等很多民间艺术的元素。抒情时,唱腔委婉、细腻、缠绵,达到高潮时,唱腔活泼、激情、热烈,尤其是“弹舌音”非常好听,鲜明地展现了道情的声腔之美和剧种的魅力。
三,这次展演活动最大限度地张扬了我们戏曲的民间性、戏剧性、娱乐性、趣味性。京剧一般不会这样演,但道情戏绝对是耍个够。比如花婆那几个人出来,每个人唱一大段,然后戏耍看门官;张廷秀与丫鬟的那段调侃,丫鬟见王月英卖关子,就是看乐趣、看味道的,后来王月英见张廷秀那一段又来了一段戏耍,故事情节很简单,就是让观众欣赏这种游戏性、娱乐性的戏耍,又寓教于乐,通过轻松愉快的戏耍、幽默风趣的调侃,表达了张廷秀“惩恶扬善”的严肃主题,将人间的真善美融入在这种戏耍的趣味性当中,彰显了他们爱情的坚贞。
四,这个戏的剧本具有精彩的民间文化,把世俗风情、人间百态、家长里短的那些俏皮话融入其中,你听的就是一种享受,受到中国传统民间文化的陶冶,这就是道情剧种的独特魅力,值得我们称道。
五,满台演员真是了不得,每个演员都能唱,一张口“弹舌音”都能弹得好听,弹得舒服,非常有功力。我觉得他们的吐字功夫已经不错了,剧情都能听清楚,当然朱老师对你们的要求更高一些。希望你们继续保持这种基本功,唱腔、表演的基本功,每个人物的表演都非常有个性,把王月英的善良、端庄,丫鬟春红的活泼,张廷秀的洒脱、正派、睿智,都鲜明地表现出来。希望保持这种风格,整个剧本很完整,中间去掉一场戏,结尾有点仓促,整个戏还是比较完整的,是一部优秀传统戏曲。 六,演出需要走向更广阔市场,观众希望更清楚地了解剧情,演员的很多道白带有方言味道,北京的观众可能听不清楚,所以我希望以后演出应该把道白也写上字幕。祝贺演出成功!
刘景亮(著名戏剧评论家、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在看戏的过程当中,我非常激动,我恨不得让北京全城的老百姓都来见识见识我们这一场演出,见识一下我们的道情艺术。整个剧场里观众的反映非常热烈。
这个剧目的剧本非同一般,它是一种用情趣堆起来的,讲什么冲突、悬念,在它前面都显得苍白无力。现在的编剧没有人能写出这样的剧本。剧中两个门官的插科打诨,花婆、几个姑娘与门官的纠缠,张廷秀与丫鬟的打趣调侃,丫鬟与小姐杨月英的卖关子等几个情节,生动活泼,妙趣横生。现在我们的编剧不敢这样写。观众能那么津津有味地欣赏,由此我得出一个结论:理论是灰色的,实践是常青的。如果编剧没有认真学习传统文化,就写不出这种传统美学精神的剧本,他把教化和娱乐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对人们具有深刻的思想启迪。我在观看的过程中,达到物我两忘的程度。所以看戏的人、演戏的人就豁达一些、超脱一些。这是戏剧提高人民素养的最根本目的,我们应该重视,这样的剧目应该在全国推广。
太康在“非遗”保护方面做得很好,是应该总结的。首先这个剧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要有剧种自信。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要让当地的民众认同,成为当地民众沟通交流的平台,当地观众肯定看好这个戏,一听这些土话方言都会笑,对语言要有自信。现在有很多剧种已经不说中州话,都往普通话靠拢,丧失了剧种的特色。太康能够保留这个特色,就是对剧种自信的表现。
第二,太康有一个很好的经验,就是“在传播中传承和保护”。如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脱保”,还能够自然地生存在社会生活中,是个世界级的难题。只有让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中推广、传播,让他们的魅力重新征服观众,观众也重新对他们建立信心,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慢慢的脱离保护,也可以自然地生活在社会生活中,所以他们是重视传播的。我知道很多县剧团都非常羡慕太康,太康政府购买太康剧团700场,太康道情戏能够很好地保护,就是他们重视传播,我们仅仅纪录一些东西,确立一些东西,我认为都是消极的保存,只有在传播中保护,才是积极的保护。太康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验值得总结。
这次展演活动,河南省文化厅、河南李树建戏曲艺术中心建立了在理论上的认识,为传播搭建平台,一次一次地搭建,先在河南,通过在河南展演之后,引起了领导重视,剧种的社会显示度增强了,知名度提高了,民众也更加认同了。想把传播的平台再搭建得更坚实一些,更广阔一些,于是把平台搭到北京。这个展演平台搭建好之后,伴随着就有各种宣传,有传统媒体的宣传,也有网络媒体的传播,这是实际上都是在这个理念指导下进行传播的。稀有剧种在郑州展演月活动通过网络传播的人次达到180万,这一次在北京展演周的网络传播也不会少于100万人次。
在河南郑州展演18个剧种,有180万人关注,这只是在演出期间的传播,它的传播、宣传,包括我们每天发微信,我都会对这个剧种做一些介绍,使大家更理解这些剧种。这个活动之后,李树建应该从理论上总结经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剧种的传播、传承很有价值,既要总结经验,也总结不足,使我们太康的经验和我们的活动能够在社会上产生更大的影响。
李树建(中国剧协副主席、河南豫剧院院长):
我看完戏有两条建议:一是今天陈司长能观看我们的演出,这是对我们河南稀有剧种极大的支持,这部戏应该经常到北京来演出,应该让全国“非遗”剧种的院团,各地的专家都来观看老百姓真正最喜欢的剧目。这样的戏应该好好组织全省的剧作家和省市院团的艺术家们,看看基层的演员怎么演戏的,越基层的演出,越有生活气息,真正的精品需要推广。
二是我预感太康道情这个剧种将会成为河南的四大剧种,在北京展演中,所有的剧种没有这么火爆过。只要观众支持了,领导支持了,这个戏就可以成为大剧种。
刘春晓(河南省文化厅非遗处处长):
看了这场演出后,我非常感慨,没有想到一场地方剧种的演出能够如此大气,我一直以来与团长的接触比较多,所以也一直比较关注“非遗”剧种。从2012年开始,我们启动了稀有剧种抢救保护工程,包括对太康道情建设经费800多万的扶持,再加上给了好几年的日常巡演、保护的经费,对稀有剧种有很大支持力度。感谢文化部非遗司长期以来对河南传统稀有剧种的支持。其实这次北京展演的成功,就是这么多年一个成果的展示,现在陈通司长还在支持我们河南稀有剧种的展演,目前在安阳同时在展演,相互呼应,都非常成功。
我今天看了特别激动,感谢你们院团对“非遗”稀有剧种的保护所付出的心血。演员们演得特别好,既幽默诙谐,又能展示出来表演的技能。也要感谢李树建老师这样一个创意,让我们河南地方稀有剧种能够进京在梅兰芳大剧院演出,为北京观众奉献精彩的演出,而且北京观众反映热烈,这说明 “非遗”保护的方式是正确的,前景也是广阔的。也要感谢在座的各位专家对我们非遗工作的大力支持。
黄寒秋(河南省文化厅艺术处处长):
太康道情这个剧团,我们这些年他们常年扎根在基层演出,也是在我们省艺术创作的典范。我们从省文化厅到艺术处和非遗处都对稀有剧种情有独钟,刮目相看。特别是近几年来的艺术发展,我们省设立了艺术发展专项扶持资金和扶持项目,我们对稀有剧种,从专家的评估和基层院团的扶持,每年都是向基层院团倾斜,特别是刚刚举办的河南省戏剧大赛中,稀有剧种都是表现不俗。今天10台剧目就有两个院团是参加过省戏剧大赛的,而且参赛成绩都很不错。说明这些稀有剧种他们常年扎根在基层,他们是潜心优秀作品的艺术创作,特别是对新剧目的创作。道情剧团参加大赛剧目是新创剧目,在北京演出的是传统剧目。他们不断推出新创作剧目,对于传承发展这个剧种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所以对稀有剧种的保护不仅是非遗工作者的责任,更是河南戏剧界艺术工作者的责任。我们要坚守文化自信,坚守稀有剧种的特色,传承好、发展好优秀传统文化。
杨丽萍(河南省文化厅厅长):
首先感谢陈司长带领他的团队特意到梅兰芳大剧院来观看太康道情的演出。太康道情这个剧种是河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我们在传统戏曲方面进行了很多年的探索,我们这次举办的是“天下第一团”和稀有剧种的展演活动。
2012年、2013年,在有关社会团体的支持下,我们策划举办了两年的“非遗”传承保护活动。2014年举办了一个“非遗”稀有剧种保护工程成果展。我省有29个剧种,用影视资料留下来了400多部戏曲,这一系列的成果,包括老剧本,老曲谱,民间的老戏箱,这是一个阶段。2015年进入第二个阶段,是文化部艺术司开始搞戏曲普查,用了两年时间进行一轮普查。在普查的基础上进行了抢救。按照文化部的统一部署对我省所有剧种进行普查,32个剧种都是国有剧团的。第三个阶段是2016年,我们和李树建同志策划、创意举办稀有剧种郑州展演月活动,参加展演的有18个剧种,演出效果非常好。通过这次郑州展演,增加了我们对稀有剧种的自信,剧目的艺术水平得到很大提高。这次组织稀有剧种北京公益展演周活动,说实话还是有点提心吊胆,毕竟县区级剧团平时都是在农村演出的,从来没有进过大剧场,我们看了几场戏,演出效果非常好,增加了我们的文化自信。
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引进和学习了很多国外的东西。我们政府对戏曲不太重视戏剧,整个的文化艺术队伍中的精英团队,包括我们的作家都是写电影或者电视剧去了,写戏剧的很少,其中有价值观、审美观的问题,更有我们对传统文化不自信的问题。现在国务院出台了几个扶持戏曲的文件,其中有中宣部、文化部联合签发的《关于戏曲进校园》的文件,中宣部、教育部、文化部、财政部联合签发《关于戏曲进乡村》的文件,中宣部、文化部、教育部《关于加强艺术职业教育》的文件。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大”以后,把“文化自信”写进“四个自信”当中,写进《党章》当中。这充分说明习近平同志对我们传统文化非常重视,同时也说明戏曲文化在传统文化中是非常有价值的。
这几年来,随着党和国家的支持戏曲的政策,河南省委、省政府也出台了很多支持戏曲的政策,为戏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条件和机遇,所以这几年戏曲呈现出一种积极向上发展、繁荣的好局面。特别是太康道情剧团,几十年来坚持传承和保护太康道情走到今天,取得了很多成就,值得敬佩!首先要感谢太康县委、县政府,他们每天购买700场演出,让剧团下去演出。“传播”就是对戏曲最好的传承和保护。
最后,要感谢李树建同志和张建萍同志!这次展演活动是他们发起、策划的,他们为展演活动忙前忙后,从开始的提心吊胆,到最后的高高兴兴,他们付出很多辛苦,再次向他们表示感谢!在非物质文化传承保护、稀有剧种的传播上,在整个传统文化的继承上,我们的认识是到位的,我们的工作也是脚踏实地在进行着。我建议,文化部非遗司把太康道情作为稀有剧种、非遗剧种的一个示范基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我们愿意尽心尽力做好服务工作。
王拥军(太康县文广新局局长):
我是来自基层的文化工作者,很荣幸参加这样一个研讨会。我说三点:一是感谢,感谢文化部、省文化厅的领导,感谢李树建老师。二是是决心,我们回去以后一定给县委、县政府做好进一步汇报,把道情戏的弘扬、传承、挖掘进一步做好工作,给领导们交一份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