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焦裕禄》
豫剧《全家福》
豫剧《皇家驿站》
豫剧《愚公》
越调《诸葛亮—临危受命》
曲剧《天青梦》
豫剧《嫂娘·大娘·亲娘》
四平调《石磨的婚事》
曲剧《大山的儿子》
蒲剧《姚崇辞官》
太康道情《王钝》
儿童剧《七色花》
9月17日至11月11日,由河南省文化厅、驻马店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驻马店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承办的第十四届河南省戏剧大赛暨新创剧目展演活动在驻马店举行。43台剧目在驻马店市区以及平舆县、遂平县的4个剧场轮番竞演,庆祝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此次大赛是河南省近3年来舞台艺术创作成果的大展示、大阅兵,为河南百姓送上丰盛的文化大餐。
大赛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精神,体现了文艺工作者以优秀文艺作品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时代担当,践行了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发挥了文艺对人民精神的引领作用和对心灵的陶冶作用。在全省文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河南文艺事业呈现出百舸争流、欣欣向荣的气象。
戏剧大赛继往开来,新创剧目激烈角逐
本届大赛分为省市级院团组和县区级及民营院团组两组进行,共有80台剧目参加复赛,其中省市级院团组29台、县区级及民营院团组51台。经过复赛评审,选拔出43台剧目在驻马店市集中决赛、展演。经过激烈角逐,最终两组共评出河南文华大奖21台以及文华剧作奖、导演奖、音乐创作奖、舞台美术奖、表演奖等单项奖若干。
河南省戏剧大赛是河南省戏剧艺术的最高专业艺术赛事,每3年举办一次,迄今已连续举办了13届。举办戏剧大赛是河南省实施艺术精品战略,运用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繁荣艺术创作,发现和推出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和优秀艺术人才,增强河南艺术作品竞争力和品牌号召力的一项重要举措。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文艺工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文艺繁荣发展的政策。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更将文化事业提升到了“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的新高度。近年来,河南紧紧围绕“打造全国重要文化高地”的目标,大力推动文艺事业发展,文艺工作发展呈现可喜局面。2016年,豫剧《焦裕禄》荣登文化部第十五届文华大奖榜首,至此,河南省戏剧剧目实现了中国艺术节大奖“六连冠”和文华大奖“五连冠”。目前,全省已连续举办4届中国豫剧节,两届中国豫剧优秀剧目北京展演月,豫剧品牌叫响全国。优秀剧目的大量涌现,在传播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和引领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品紧扣时代主题,来源生活真切感人
河南是戏剧大省,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庞大的观众群体和良好的戏剧生态。本届大赛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结合“四个河南”建设和弘扬“焦裕禄精神”“愚公移山精神”等时代主题,涌现出了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作品。
豫剧《全家福》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腐败罪行对当事者家庭的毁灭性打击和对人民群众的伤害,推动“不想腐”的宣传教育;话剧《焦裕禄》从人本主义角度,对焦裕禄的精神世界进行了深入开掘,让我们再一次在熟悉的英模人物身上感受到朴实与温暖、震撼与启迪;豫剧《愚公》为我们重新演绎了一段跌宕起伏、真切可感的经典故事,赋予愚公移山精神新的时代内涵;曲剧《大山的儿子》紧扣扶贫攻坚时代主题,热情讴歌了党的基层干部心系百姓、不忘初心、无私奉献的精神,奏响了一曲拼搏进取、扶危济困的赞歌。这些佳作的涌现,充分体现了河南文艺工作者的时代担当,显示了河南在“打造全国重要文化高地”进程中的自觉追求。
题材内容百花齐放,地域文化特色凸显
就表现内容来说,参赛剧目所反映的社会现实达到了一定的广度与深度。既有表现当下反腐倡廉、扶贫攻坚的,如豫剧《全家福》、曲剧《大山的儿子》,也有以史为鉴、表现古代清官廉吏的,如豫剧《九品巡检暴式昭》《天下清德》;既有讴歌美好爱情、颂扬人间真爱的,如豫剧《青陵台》《鱼仙妩媚》《嫂娘·大娘·亲娘》,也有抨击婚姻陋习、批判不忠不孝的,如四平调《石磨的婚事》、豫剧《娘亲》;既有推陈出新、对经典故事的重新演绎,如豫剧《七星剑》、越调《诸葛亮—临危受命》,也有老树新枝、对同样题材的深入开掘,如豫剧《愚公》、曲剧《新版·白兔记》;既有对行业英雄的歌颂,如曲剧《药香》、豫剧《远山桃李开》,也有对地方人物群像的刻画,如豫剧《豫北女人》《山陕会馆》。
此外,各地致力于深挖本土文化资源,打造了大量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优秀剧目,在弘扬主流价值观的同时,为各地打造了一张张亮丽的文化名片。如豫剧《皇家驿站》《灞陵桥》,通过特殊的地名,演绎了动人心魄的历史风云,增加了地域文化的厚重感;蒲剧《甘棠遗爱》《姚崇辞官》、豫剧《绿波楼》等,通过塑造地方文化名人形象,彰显地域文化内涵,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曲剧《天青梦》、豫剧《锦绣襄邑》等,则从地方知名文化产品出发,赋予地方文化品牌更加鲜活的内涵。
丰富广阔的社会内容、深厚博大的文化含蕴,显示出河南戏剧的丰富表现力,彰显了河南文艺工作者的文化自觉。
舞台呈现大放异彩,佳作迭现推陈出新
本届大赛参赛剧种丰富、风格迥异。除了京剧、豫剧、曲剧、越调等戏曲剧种之外,话剧、歌剧、儿童剧等剧种也佳作频出。整理改编的传统戏、新编历史剧和新创作的现代戏,在舞台上各展风采、争妍斗艳。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许多稀有剧种也带来了精彩剧作。蒲剧《姚崇辞官》《甘棠遗爱》、四平调《石磨的婚事》、太康道情《王钝》等,在全省戏剧舞台上留下独特的声音,怀梆、淮调、靠山吼等剧种也积极加入大赛,显示出河南戏剧事业繁荣兴盛的局面。近年来,河南省对戏剧艺术发展高度重视,稀有剧种的生存空间有了很大改善,稀有剧种在新时代迎来了长足发展。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本届大赛涌现出了不少文武俱佳的大戏,如豫剧《七星剑》、越调《诸葛亮—临危受命》、京剧《大明按察使》等。武戏堪称本届戏剧大赛的一大亮点,在传承武戏传统的同时,也给现场观众带来了具有现代感的艺术呈现。
本土人才崭露头角,名家新秀传承并进
本届大赛不仅显示出河南省拥有一批实力不俗的主创人员,而且还涌现出一批极具发展潜质的艺术新人。除了知名的编剧、导演外,在音乐设计、舞美设计、灯光设计、服装设计等方面,也涌现出许多优秀的本土人才,他们在本届大赛中有着突出表现。一些比较成熟的主创人员不断寻求自我突破,熟练驾驭各种题材、风格的戏剧作品,显示出深厚的艺术功力;一批青年导演、编剧、演员的作品在大赛中崭露头角,令人耳目一新,体现了河南省文艺创作队伍传承有序、和谐并进的积极面貌。
戏剧大赛为河南省比较成熟的主创人员提供了一个再展风采的机会,同时也给艺术新人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锻炼自我的平台,达到了历练戏剧队伍、推出艺术新人的目的。
廉洁办赛注重实效,文化惠民服务大众
本届大赛参演院团多、演出剧目多、展演时间长。为了办好此次大赛,组委会精心筹备,各项工作力求尽善尽美。一是严明规章纪律,力求风清气正。组委会制定了《第十四届河南省戏剧大赛评奖办法》《第十四届河南省戏剧大赛参赛纪律》《第十四届河南省戏剧大赛评委及工作人员纪律》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参照文化部中国艺术节做法,成立了大赛监督委员会对大赛全程监督,将自我监督与媒体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结合起来,确保大赛公平、公正、公开。
二是厉行精简节约,坚持惠民利民。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不铺张、不浪费、不吃请,提倡绿色办赛、低碳办赛,在保证演出效果和工作效率的情况下从简从便。坚持惠民利民,全部票价定为5元一张,演出期间,几乎场场爆满,对当地社会文化的发展起到积极带动作用,真正将大赛办成“人民的节日”。
三是注重宣传推广,社会反响强烈。大赛首次进行集中现场展演,各院团积极参与,受到各级党政部门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此外,大赛加强了宣传工作,建立大赛宣传阵列,十余家媒体每天及时更新大赛资讯,有效扩大了大赛的社会影响。
四是强化赛后工作,扩大综合效应。赛后及时召开总结研讨会,通过总结成功经验、及时解决问题、扭转不良倾向等,推动全省戏剧事业进一步发展。对于大赛中涌现出的具有潜力的优秀剧目,将重点关注、长期跟踪,协助院团组织专家把脉会诊,进一步打磨提升,争取在全国性的平台上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第十四届河南省戏剧大赛暨新创剧目展演活动已经落幕。河南省文艺工作者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文化自信,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推出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具有“中原特色、中原风格、中原气派”的文艺作品,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