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文明崭新的故事 ——世界古都论坛在洛阳举办

出席世界古都论坛的领导和嘉宾共同为论坛揭幕

四月的洛阳,既有牡丹“花开时节动京城”的芬芳繁华,也有古都“请君只看洛阳城”的古韵沧桑。

4月20日至21日,作为第36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主体活动,由中国博物馆协会、中国古都学会、河南省文物局、洛阳市人民政府主办的世界古都论坛在洛阳成功举行。

一场高规格的古都论坛

省委常委、洛阳市委书记李亚,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国际博物馆协会前主席汉斯马丁·君特·辛兹,国际博物馆协会主席代表埃尔玛·诺迪共同为论坛揭幕。

国际博物馆协会副主席、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秘书长安来顺,中国古都学会会长萧正洪,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刘庆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杭侃,中国文物报社社长李耀申,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冯乃恩,欧洲遗产委员会董事会成员基·欧仁·克劳斯,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市副市长卡默尔·加福罗维奇·达乌罗诺夫等来自欧洲、亚洲、非洲、北美洲、拉丁美洲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国际博物馆协会、欧洲遗产委员会、中国古都学会、中国博物馆协会等组织的研究者和管理者,以及我国著名古都城市北京、西安、洛阳、南京、开封、杭州、安阳、郑州的嘉宾代表出席开幕式,相聚千年古都洛阳。

一种保护传承的使命担当

古都见证了人类文明的进程,承载着人类文明的精华,是全人类共同宝贵的财富。

李亚在开幕式致辞中说,把古都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是国际社会共同的责任。洛阳携手中国博物馆协会、中国古都学会、河南省文物局共同举办世界古都论坛,旨在搭建不同国家和地区、相关国际组织之间交流合作的桥梁和纽带,互学互鉴、加强合作,进一步做好古都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工作,带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合作。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刘庆柱说,世界古都论坛选择在洛阳召开,这是非常有心的举措,也代表了中国文化的做法。

中国古都学会会长、陕西师范大学萧正洪教授说,洛阳在古代都城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和地位,以洛阳作为研究样本无疑是非常恰当的。在洛阳举办世界古都论坛,将使洛阳成为世界一流的文化名城承担起光荣的历史使命。

一场古都文化的思想盛宴

论坛围绕“古老的文明,崭新的故事”主题,以及“古都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与国际合作”“世界文明视野下的博物馆功能定位与发展”两个分主题,进行了开放的、充分的和富有建设性的探讨,并达成了广泛共识。研讨中,大家对洛阳古都的历史地位和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中的生动实践给予高度评价,并提出宝贵的意见、建议。同时,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古都城市的先进理念和经验做法,对洛阳也极具借鉴意义。

上世纪50年代,洛阳避开老城建新城,既保护了文化遗址,又奠定了洛阳的文化基础。这种大遗址保护利用的“洛阳模式”受到与会专家学者称赞。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表示,洛阳市充分发挥国家大遗址保护的优势,重点实施了以隋唐洛阳城遗址为代表的文物保护展示工程,初步形成了融合发展、互利共赢的大遗址保护“洛阳模式”。

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于平表示,洛阳文化遗存丰富,不仅得到了非常妥善的保护,并且开放利用得非常好,更成为当今洛阳市民休闲和国内外游客的旅游目的地,值得全国乃至世界学习和借鉴。

洛阳市市长刘宛康表示,这次高规格的世界古都论坛在洛阳举办,不仅打开了一扇向世界展示洛阳形象、传播中华文明的窗口,让更多的人认识中国的古都,喜欢中国的洛阳,也搭建了一座沟通的桥梁,使不同的文化、多元的文明在这里互动交流,互学互建,共同发展。洛阳将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担当起古都文化历史使命,传承、发展好历史文化资源,着力打造具有华夏气派、国际水准、洛阳特色的国家文化旅游名城。

一次活动丰富、成果丰硕的盛会

4月20日,在世界古都论坛开幕式上,洛阳市政府分别与中国博物馆协会、中国古都学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欧洲遗产委员会签署文化遗产领域战略合作备忘录,并将在“博物馆之都”建设、古都论坛常态化举办、文化产业发展、中欧文化遗产交流等方面深入开展合作。

作为论坛重要成果之一,发布的《世界古都论坛洛阳宣言》指出,要搭建交流平台,拓展合作领域,积极推进世界古都论坛常态化,打造文明交流互鉴的高峰合作平台,深化多层面交流,共同促进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繁荣和发展。要创新方式方法,实现科学保护,以全球眼光、国际视野,汇集全球智力,践行文化遗产科学保护的历史责任,携手应对古都文化遗产保护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实现古都文化遗产保护、展示、利用等领域最新成果的共享。

新时代的千年古都洛阳,正以自美其美的底气、美人之美的胸怀、与人共美的合作、奋进,为做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贡献着洛阳的智慧和力量。

《世界古都论坛洛阳宣言》 

 古都,见证不同国家或地区文明的演进过程,她们在传承文化传统、维系文化认同、增进文化理解、保护文化多元、助力遗产旅游方面等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世界各国的古都文化遗产面临着新的挑战,也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古都文化遗产,是国际社会共同的责任。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2013年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为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提供了独特的平台,得到国际社会积极响应和广泛支持,此倡议框架下的理念正越来越多地转化为广泛共识和生动实践。

今天,来自孟加拉、柬埔寨、日本、韩国、马来西亚、蒙古、新加坡、乌兹别克斯坦、巴基斯坦、埃及、尼泊尔、丹麦、英国、德国、意大利、斯洛文尼亚、卢森堡、秘鲁、美国、加拿大和中国等国家,以及国际博物馆协会、欧洲遗产委员会等国际组织的研究者和管理者相聚千年古都洛阳,就古都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与国际合作、博物馆的社会角色与发展共同探讨,达成如下共识:

一、搭建交流平台,拓展合作领域。积极推进世界古都论坛常态化,加强世界古都之间文化、学术交流;努力构建古都文化遗产双边、多边交流机制,打造文明交流互鉴的高峰合作平台,促进各文明古国、古都城市间相互了解、尊重、信任与交往;广泛动员国际、国家、地方、行业和机构的力量,深化多层面交流,共同促进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二、创新方式方法,实现科学保护。古都的研究、保护、利用要有全球眼光、国际视野,要汇集全球智力,践行文化遗产科学保护的历史责任;促进新技术、新方法的交流互鉴,携手应对古都文化遗产保护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实现古都文化遗产保护、展示、利用等领域最新成果的共享,联合探讨古都文明可持续传承的有效途径。

三、集聚古都智慧,造福人类文明。要深入挖掘古都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和人文精神,讲好古都故事,提升古都文化自信,让古老的文明焕发出新的生机;要有时代情怀、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将最新学术研究和科学技术成果与现代城市的发展、文化建设结合起来,积极推进古都文化遗产的成果转化,使之成为全域旅游、城市复兴和实现人类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力量。

2018年4月21日

中国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