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展演周】平舆丝弦道《德孝情》研讨会综述

11月20日晚,由平舆丝弦道非遗传承保护中心倾力打造的丝弦道《德孝情》作为“河南稀有剧种展演周”的第六场剧目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闪亮登场。根据“一戏一评”的安排,演出结束后,连夜召开剧目研讨会。来自北京的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王馗、中国戏曲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所长吴文科、《中国戏剧》杂志社副主编李小青,来自河南的著名戏剧评论家刘景亮、谭静波,河南省文化厅艺术处副处长解东,以及来自平舆的各级领导和院团的主创人员和主要演员参加研讨会,魅力中国杂志社、河南戏曲广播、恒品文化•戏缘的媒体记者列席会议。
专家们对剧目进行充分的肯定和鼓励,本着负责任的态度,对剧团的发展方向和剧目的加工提高,提出宝贵而中肯的意见,为剧目把脉问诊,探寻妙药良方。

范秋灵(平舆县文广新局局长):

一、感谢河南李树建戏曲艺术中心给我们提供了那么好的平台。让我们有机会在北京的大舞台上展示我们丝弦道的风采;二、感谢各位专家的精彩点评,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有利于剧目的整改和提高。

刘景亮(著名评论家、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这次展演是由河南省文化厅、中国艺术报主办,河南李树建戏曲艺术中心、梅兰芳大剧院承办的。根据展演周活动“一戏一评”的安排,邀请各位专家对丝弦道《德孝情》剧目进行点评。

王馗(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

首先祝贺我们的成功演出,一个县驻守着一个基层的艺术团队,能够在北京把自己传统、本色的演出带给大家,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文化盛事。从今天的演出,我有几个感想:

一、一个正在成长的乡土剧种,能够唤起乡情,这是地方戏曲的一个最主要的艺术功能。演出结束时,很多观众带着自己的乡音非常兴奋地讨论着,不管走到哪里,戏曲这样一个功能是它最核心的,首先要维护住自己这一方水土的声音,唱出这一方水土的曲调,这是最关键的,今天我们感受到了乡音的魅力。

二、我们在强调中国戏曲剧种,每一个剧种都有自己的独特的文化个性,今天的演出把“丝弦道”这个剧种的文化个性充分展现出来了。尽管这个剧种是一个县级的小剧种、稀有剧种,生存状态很边缘,很艰难,但是当这个小剧种走出河南、走向全国的时候,就能看到它的唯一性,这个唯一性从曲艺、说唱到走出来,搬上舞台以后,从与曲艺的这种血肉联系所展现出来的一个独特的特点。音乐提示有很多的曲牌曲调,花蝴蝶表演的“小扇子”曲调非常优美动听,恰到好处。从一个女性心理的角度,解释参与破坏别人家庭的缘由,表达得非常真挚,非常酣畅。这些恰恰展现了剧种的唯一性,需要保持下去。乡土的很多曲调都是对于一个故事、一种情感的一种独特的表达。

三、这部戏《德孝情》,其实就是用情感的力量来崇德崇孝。“德为重,孝为先”,恰恰是传统文化回归我们生活时,一个很重要的传统伦理价值。德,我们不同时代都有自己“德”的内涵。孝,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传统,是累计中国几千年的伦理的一个标准。把“德”与“孝”展现在舞台上,我们依然能够看到很浓郁的对现实的一种关怀。我特别留意,在传统的“安安送米”这个传统故事中,人物都是脸谱化的,恶婆婆、孝媳妇,孝儿子,通过他们的孝顺来展现对于道德的追求,传统戏中庞三春,给婆婆挑水,安安见不到母亲,逃学去见自己的母亲。这种感情在传统戏曲中都是脸谱化的,好的很好,恶的很恶。陕西的秧歌戏里,把恶婆婆画着脸谱,头上带着牛角。但是在这部戏里,有现代编创的意味,可以看到大段的展现婆婆懊悔、反省,这种感情实际上就是现代的一种感情,知道自己做错事,懂得反省,承认错误,因此来崇尚“德”与“孝”,这与传统意义上的愚忠愚孝,是有很大的区别。因此我觉得,在这样一个乡土剧种创作中,仍然贯穿着创造性的转化和探索,这部戏给我们在艺术创作上很大的一个启示。

如果是站在两重标准上,怎么把传统故事创作得更好,怎么把传统的伦理道德表现得更具有时代感,还可以有更多的期待。我觉得有几个方面需要注意:

 第一,丝弦道《德孝情》的整个舞台呈现,从剧种到二度创作上,可以在艺术品质上继续探索,要么保持我们乡土的特征,就把它酣畅淋漓地表达出来,要么走得更现代一些。如果临界于不土不洋的状态,很可能丧失艺术上的一些优点。刚才我说的“小扇子”的例子,那就是这种独特的表达,但是我觉得其他方面有很多创作,可能会观众产生观赏上的不舒服。比如说,因为我们要强调曲艺说唱向戏剧的过渡,就在舞台中间设立了一个小台,由此来展现一个说唱的特定环境,有乐队,还有指挥,这是现代乐队的成分。在大舞台上展现戏剧的表演的同时,由于灯光不能遮住后面小台上的坐唱,后面乐队的演奏影响到前面的表演,乐队指挥会对整个艺术画面产生一种破坏感、间离感。还有处理樱桃园里,花蝴蝶摘樱桃时,她的眼神、动作与马三的行动是有一个互相呼应的状态,如果说站在戏曲舞台上表演,戏剧化的处理可能有很多的表现,但是实际上我们会看到,她们摘樱桃在小舞台上,也就是说这种舞台上的呼应,试图展现两种艺术而产生的一种破坏感,甚至不能很好地让戏剧的情景呈现出来,我觉得是否也可以考虑在演出过程中,应该按照戏曲的规律,用戏曲的表现形式进行完整地呈现出来一部戏。

第二,在艺术观念上也可以再考虑:演绎这个题材,古老的南戏一直在昆曲中都有表演,展现的是愚忠愚孝,尤其是姜文,就是《二十四孝》中的姜文,姜文是愚忠愚孝一个很好的典范。在民间的创作中,在昆曲中给他的脸谱画上一个小豆腐块,丑化他,真正彰显的是庞三春的委屈以及安安救助自己母亲的情感。但是我们现在《德孝情》在保持乡土的创作观念上可能还不够。特别像花蝴蝶的转变,没有给予她提供更多戏剧性的表达,仅仅是一阵雷声,害怕雷劈,产生了恐惧感,就发生了行为上的转变。我觉得,用这种因果报应的威慑与我们这个时代观念是有一些出入的。比如,安安为什么要偷米送给母亲,剧中没有说明婆婆不允许送米,如果没有这个前提设置,“偷米”就不是一个好事情。母亲误解安安打他耳光,但对这样一个孩子,怎么在现在的创作中有一种更通达的方式在舞台上呈现,这个还需要要斟酌。否则,打孩子,发现错误再道歉,这样的表现方式可能也是相对模式化的。

第三,在表演上,丝弦道这个剧种毕竟是从曲艺说唱到戏曲舞台上演变的过程,实际上它表演的空间是很大的。尤其是“安安送米”在风雪中路上行走的那一段戏,如果给予他更多独特的民间化,怎么样走路,怎么样跑步,怎么行山路,给予他更多的特色化的表演,可以更充实这个剧种的独特性的表达。对于一个正在成长的剧种,实际上在舞台创作上,一定要守住音乐本体,守护住传统遗留下来的东西,但是实际上留来的东西除了音乐以外,其他的可能比较少,我们要借鉴其他的一些大剧种,要么就走自己乡土化的特点。我发觉这两年河南在民间的演出市场,有一些破坏传统表演的表演方式,其实很多东西就是因为在破坏过程逐渐的形成了它特点的一种范式,我们要看到它的这种积极性。

对于丝弦道这个剧种,我觉得在表演上要有更多的创作空间,把乡土的元素更多地融汇到创作中。这个作品在我们当地应该还是很受欢迎的,在演出的过程中,根据观众的回应,我觉得可以再持续地进行创造、打磨,不断地在民间舞台上经受观众的考验,形成与丝弦道这种独特音乐相配合的独特表演艺术。再次感谢你们精彩的演出!

李小青(《中国戏剧》杂志社副主编):

今天晚上我们看到了一个“平白无故起风波”的曲折故事。在这个故事中,除了主要人物之外,我们看到典型的人物,一个是由于不良嗜好导致自己的生活狼狈,并毁了别人生活的赌徒,还有一个是古代的“小三”花蝴蝶。这部戏表现的是普通老百姓心目中追求的美好和善良。很多唱段唱得酣暢淋漓,古朴典雅、委婉动听,听起来特别过瘾。

在内容上,通过这样一个悲欢离合的故事,传达出了一些道理,比如说庞三春不经意的说“是你的,别人争也争不走”,还有“善恶有报”“百善孝为先”,这是一部充满了美好人性的戏曲作品。但从文本上来看,我觉得有一些不满足的地方:首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花蝴蝶在樱桃园中让母亲庞三春的婆婆去听到马三模仿庞三春说诅咒的话。婆婆与庞三春他们朝夕相处,应该能听得清儿媳的声音。怎么可能轻易就相信是儿媳在诅咒?这个细节再做实一点。

我认为这个婆婆应该不是一个“恶婆婆”的概念,现在体现出来稍微有点简单化,比如说她对花蝴蝶的感觉,刚把儿媳妇赶走之后,又跟儿子说“你尝尝樱桃很甜”,好像在撮合儿子和花蝴蝶。现在很多都被忽略过去,只专注于人物情感的抒发。另外,花蝴蝶的身世,现在是一个邻居的身份,花蝴蝶是一个喜欢招蜂引蝶的不良女子?还是一个喜欢姜文品行端正的良家女子?在文本上一定要交代清楚,给人物和演员提供依据。在第五场戏中,有一个母亲、儿子、孙子在三个时空的对唱,在这个情节发展过程中,要有一个情节上的连串,要有一个交代。姜文为什么不去找他的媳妇?这里大段的抒情,实际上表达的就是姜文在庞三春走后的感想和情感,但是戏在这里是中断的,还有其他的段落也有这个问题。在文本上,编剧要环环相扣。音乐上很给力,演员表演上也很投入,但不能引起观众对人物表达的撕心裂肺情感的更多共鸣,就是因为前面铺垫不够。

这还关乎剧种的传承、发展,包括创造性的转化、发展,需要面对的一个问题。另外,内容上也要有一些更现代的情感方式的伦理体现。比如,剧情中婆婆由于一句话就把儿媳妇赶出家门,儿子也不敢辩解,可能符合当时历史条件下的伦理关系,但不符合现代人的观念。安安被母亲误解挨打,“不分皂白扇巴掌,胡乱猜忌把儿伤”,实际上庞三春所做的正是她婆婆对她所做的,在这类题材当中涉及到对人的尊重问题。站在一个现代人的立场上对这个事件进行省思的。对于咱们剧种的发展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这部戏的充满生活气息、情感质朴、演员演唱精彩、乐队伴唱,确实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特别感谢你们精彩的演出!

吴文科(中国戏曲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所长):

我不是戏剧界的专家,从一个特殊的观众的角度来,谈一谈我的观点:

丝弦道是把曲艺和戏曲结合在一起,从帮腔、串场乃至于渲染气氛的伴唱,中间还有演员走下来在舞台中央的表现,这种形式是你们择善而从。我觉得把曲种和剧种夹杂在一起的是可取的,就是回到戏曲来,他的前身是曲。但是曲艺和戏曲毕竟是两种的艺术形式,一个是叙述体,一个是代言体。现在看来戏曲是主题,很难做到磨合和统筹。现在把乐队和说唱艺人的伴唱放在后面,我感觉不太满意。它破坏了我们戏曲场上的整体性、完整性、纯粹性。观众一会儿在听音乐,一会儿又在看戏,分散了观众的注意力。观众与演员需要共同协作达成一种艺术表演的审美过程,观众的反映热烈,演员更有激情,更投入,配合得就会更好。我对服饰、色调比较满意,人物的行当、年龄、性格都比较适合,安安的服饰色彩稍微素了,舞台美术做得非常精美,令人身心愉悦。

我们对文化自信要有更深刻的认识,现在我们要学懂弄通做实,我觉得可以向主办方转达一下作为普通观众的心声,真正体现理论自觉和文化自信的举措,现在我们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鼓子曲、丝弦道都是作为非遗保护的对象,保护非遗有两个基本前提,全球化和现代化,全球化让文化整体化、同质化、一致化,越来越趋同化,地方剧种趋同于京剧,小剧种趋同于大剧种。大象有大象的魁伟,蚂蚁有蚂蚁的灵巧,不能互相代替,男人要阳刚,女人要温柔,我们不能用一把尺子量到底。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次河南文化厅和中国艺术报举办的河南稀有剧种展演周活动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就是在抵制全球化时代,文化不能很好的保留多样性,这是一个令人堪忧的局面。同时也是对现代化某一种负面的抗衡,我们把传统割断了,我们的视听空间,被电视、电脑、手机框住了,一叶障目,导致我们认知上出现偏差了。丝弦道非遗传承保护中心是一个水平比较高,带有标杆、示范作用的剧团,能够来到北京,让首都的观众看到,是一种文化自信的表现,值得我们赞赏!

刚才我们对剧情结构、人物塑造、性格逻辑、行当特色,讲得面面俱到。把传统的“安安送米”用现代观念重新演绎,过去是愚忠愚孝,现在站在观众的角度,让观众感觉剧情是更加合乎情理的,还有一些地方还可以更合乎情理。比如说母亲的转变,我认为就有一些问题没有铺垫好,转变的理由不够充分。用后面的唱叙往前补,总感觉赶不上点。我个人理解:一、儿子在外面做生意,孙子上学,儿媳妇离开后是什么现状?首先自己感觉到水谁挑,饭谁热,孩子谁管?这是自己的一个比较。二、马三被别人挑唆离间,捏着鼻子模仿庞三春唱咒语,婆婆不可能把儿媳妇的声音跟马三的声音搞混了,所以总觉得不能让人信服。婆婆的转变应该是自己感受到儿媳走后家庭诸多的难处,思念儿媳,懊悔不已。这样调整后,就会更让人信服。

在节奏处理上,我觉得“安安送米”都是传统的愚忠愚孝,孩子是更情绪化的,他没有更多的理性控制,他就是哭闹着要找母亲,安安的性格和言行应该是儿童的性格、年龄、眼光、语言可能会更好。所以我觉得“安安送米”这场戏可以去掉,过渡太冗长,儿子想妈妈是本能,如果安安出门时,衣服很整齐,见到妈妈的时侯,安安衣衫褴褛,妈妈很心疼,这才比较合乎逻辑,这样可能会更好一些。

因为我们中国人孝敬老人,婆婆的形象由过去恶婆婆变成不恶的婆婆,花蝴蝶在道德上是有瑕疵的,但是我觉得他们转变太快,我觉得应该在真相大白后,婆婆、姜文和安安都非常愤怒,要打马三和花蝴蝶,这时儿媳妇出来劝阻,凸显儿媳妇的贤惠和大度。

无论是戏曲,还是曲艺,剧种特色是我们的本体特征,是立身之本,我们就是小戏,小有小的好处,我所赞赏的几段唱和音乐,更多的保留了曲艺的形式,所以在编曲和唱腔设计上可以再调试,在乐队配制上,有三弦、坠子等众多乐器,整个乐队非常整齐,层次感厚重、非常丰富,整体性更强,主奏乐器、特色乐器,单个的色彩旋律可以更突出一些。现代电子乐器的加入,得不偿失。我希望在配器上、唱腔设计上,突出地方特色,突出艺术本源的东西。

谭静波(著名戏剧评论家、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原副院长):

一、今晚的演出既古老而又新颖,可以称道为“中州戏苑有奇宝,亦剧亦丝弦道”。我以为它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传统戏曲剧种,而是介与戏剧和曲艺之间由戏曲过度而呈现的一种表演相类。亦或是介于二者之间的一种“跨界”艺术品种。舞台上,它既有“说唱”性的叙述故事,渲染氛围,“一人多角”“跳进跳出”;又有“一人一角”装扮成角色的“现身中之说法”来完成规定情境下的戏剧动作。而正是这种亦剧亦曲,亦曲亦剧的演出形式,恰恰成为独具一格的看点和优势。

二、舞台呈现比以前面貌一新,呈现出清新、典雅、精美、大气,很好地烘托了剧情。演员的服装大方,很有人物的身份感。舞台美术很精美,给我耳目一新的感觉。

三、这出戏的音乐元素非常丰富,而且是品位非常优雅,丝弦道这个剧种是一个鼓子曲,200多个曲牌,鼓子曲历史悠久,原来是民歌小调。现在听到它的唱腔非常优美,很多的曲调,像评弹的味道,又像南方曲调,娓娓道来。丝弦道与梆子腔不一样,与三弦书也不一样,三弦书更粗犷一点。丝弦道作为一个曲种来说,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在我们河南来说,我觉得它有独特价值的曲艺品类。

四、今晚的演出,第一个看点是载歌载舞。既然我们是跨界的艺术,戏曲就是演故事的,载歌载舞,既有歌的美,又有大段的煽情、大段的表演,花蝴蝶戏耍“小扇子表演”,非常有看点。第二个看点是姜文独坐庭院思念贤妻,第三个看点是婆婆梦中儿媳做鞋。第四个看点是婆婆、姜文、安安在三个空间呼唤三春。这几个看点能给这个戏增色不少。
五、这出戏的表演非常真切,丝弦道因为是本身程式感不强,所以演员的表情就特别的投入。比如“安安送米”那场唱戏,安安见到他母亲诉说他想念娘的时候,“数米粒,数脚步”,特别纯情,真切动人,这些细节成为这台戏的几个出情点,能够表达打动人心的地方。是值得我们肯定的。

不足之处:

一、现在这部戏比我在郑州观看时的呈现,我觉得丢失了一些东西。一是花蝴蝶为什么要加害三春?她一上来,马上就采取行动了,戏曲是要让观众进入状态,前面需要交代清楚,婆婆对三春的变化,花蝴蝶为何别人破坏家庭,这个非常关键的点没有交代清楚,就影响戏剧整个往下推进。

二、婆婆、姜文、安安在抒情想念三春,此时婆婆不应该过早地鞠躬认错,这样就没戏可演了。三个人抒情时间长了,情节都停滞了,没有往前推进。剧情没有矛盾冲突,婆婆应该有一个反思的过程,看到儿子受苦、孙子受罪,她才会反思,我在郑州看到的大段唱感觉是非常动情的,现在婆婆过早地认错,就妨碍了他们的抒情。

三、最后一场中对马三和花蝴蝶这两个坏人的处理,讽刺、嘲讽不足,不够过瘾。作为我们丝弦道,应该很多非常诙谐,非常乡土化的东西,把他们两个人狠狠嘲讽一番,让观众也过过瘾,出出气。

四、最传统的艺术,既要保留传承,又要有新的探索。这样观众欣赏的时候,只听曲艺不过瘾,只看戏曲不过瘾,就想看如何把曲艺和戏曲结合好,才能成为一个非常好的艺术品种。祝这个戏能走得更高再远!

刘景亮(著名戏剧评论家、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首先我对创作者的这个形式,表示理解。丝弦道就是鼓子曲,传到南阳一支,传到到驻马店一支。有两个阶段:一是说唱阶段,二是上世纪30年代之后发展为戏曲阶段,所以创作者是想把这两个阶段搞一个跨界演出,不同的演出形式放在一个舞台上给观众来一个一站式服务,一个演出看两种形式。在寻找这种形式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他们有很多创造,做了很多努力,如何把两个形式融为一体,他们用说唱的形式介绍一些剧情,使剧情推进得很快,用说唱的形式对舞台上前台的表演发表一些评论,创造一些气氛,也起到了一些很好的效果。再就是转化为剧中人物,作为一个角色在里面参与表演,像马三借钱的时候,把两种形式共同在叙述一个故事,互相补充,这种跨界的形式也有非常好的效果。

刚才我们几位老师提出的一些干扰的东西是存在的,所以我希望如何让他们融为一体,这当然是一个特例,这不是丝弦道演出的一个通常样式,是我们在特定情况下做了一个特定,这个特殊的演出形式有很多创造,如何创作好,这个任务还很艰巨。一般来讲,艺术的新品类产生往往是不同艺术嫁接形成的,但是要经过很长时间的磨合,才能成功。现在存在这些问题是正常,因此我觉得我们首先就是要把这种形式、这个特例做好,需要排除它们互相的干扰,让它更加一体化,就是代言体,还有叙述体,还有中间一个说书人,这样三种的形式结合在一起,避免互相干扰,是需要做很多努力。

在剧情方面,他们提出的问题,我也有同感,比如把矛盾过早消解了,矛盾一消解,就没有后续,这些问题都是需要我们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当然,丝弦道是一个很有特色的曲种,鼓子曲本身就有很多文人欣赏的东西,也有市民欣赏的东西,平舆所处位置是中原文化和楚文化交流汇聚的地方,所以南北通吃、雅俗共赏,加上综合当地的演唱鼓子曲,创始人万道同是非常了不起的文人,形成了雅俗共赏的东西。丝弦道到底有什么特点?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希望把它的特点进一步研究,进一步强化发展,我也希望找到特殊演出样式,如何把它融为一体,继续打造,让这种特殊样式、特殊的演出,影响更加深远,对剧种的传承保护也是有好处的。总而言之,对平舆丝弦道的创作表示祝贺!对我们取得的成果表示祝贺!希望把这个剧种、曲种进一步保护好、发展好、传承好。

李彬(中共平舆县常委、宣传部部长):

首先感谢各位专家给我们提出了那么多真挚的意见和建议。平舆县丝弦道非遗传承保护中心是在平舆豫剧团的基础上2012年成立的。平舆县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在文化上也有深厚的中原文化底蕴,但是丝弦道作为一个剧种进京演出还是首次,所以我很激动。听了几位专家老师的意见,我们更有信心。当然,在艺术的表演形式、剧情的创作方面,我们还有很多改进、提升的空间。

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文化建设,尤其是“十九大”召开后,加强文化自信,文化自觉,繁荣文化事业是我们的应尽职责。我们非常珍惜这次进京演出的机会,一定虚心听专家的修改意见和建议,进一步打磨,让剧目逐步完善、完美,让观众得到更美好的艺术享受。不仅是在演出的形式上,还是在扩大影响力上,让平舆的丝弦道唱响全国,走出国门,这是我们一种好的愿景。相信在各位专家的关心支持下,平舆的丝弦道也会走得更远,走得更好。平舆的各项文化事业会越来越好。再次感谢各位专家!

解东(河南省文化厅艺术处副处长):

尊敬的各位专家老师,还有各位领导,大家晚上好,非常感谢北京的专家老师观看我们的剧目还在参加“一剧一评”的研讨会。我也是第一次看平舆的丝弦道,今天晚上各位专家老师给我上了很好一课。专家们对平舆丝弦道《德孝情》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同时也指出了剧目存在的问题,非常详细、准确、到位。我觉得,在剧本和二度创作上,还有很大提升的空间,还需要继续进行修改、打磨。我相信平舆能做得更好!

感谢这次展演周活动的承办单位和参展院团,对我们本次展演活动的大力支持。感谢各位专家老师,希望北京的老师继续关注、支持、帮助河南的艺术创作。再次感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