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武王墩大墓主人初步锁定,可能是楚考烈王

战国时期,他为何曾在河南淮阳执政至少10年?又为何迁都安徽淮南?

记者采访多位文史专家 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为你展现这段“王者归来”的历史传奇

05.jpg

央视截图

06.jpg

07.jpg

08.jpg

09.jpg

周口出土的战国时期楚国文物

从陕西咸阳,到河南淮阳,大约687公里的路程,现代人驾车需要7个多小时。

公元前263年的夏秋之交,一位叫熊完(一作“元”)的男子,从秦国都城咸阳出发,艰难跋涉回到自己的楚国都城河南淮阳,成功继承王位,成为楚国君王。

今年4月16日,国家文物局在安徽淮南发布“考古中国”重大项目进展,初步判断,武王墩墓系迄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结构最复杂的大型楚国王级墓葬。5月14日,安徽省组织召开专家论证会,结合墓葬规模、结构、出土文字材料与文献史料等综合分析,初步锁定武王墩墓墓主身份可能是《史记·楚世家》中记载的楚考烈王。而他即是当年长途跋涉“王者归来”的熊完。

熊完是谁?他有着怎样的传奇人生?他为何会在河南淮阳执政至少10年时间?又是为何把楚国都城从河南淮阳迁至安徽淮南的?5月22日,大河报·豫视频记者采访多位文史专家,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为你展现这段尘封的历史。

●考古发现,武王墩墓墓主人浮出水面

5月下旬,安徽淮南市高新区三和镇徐洼村麦浪翻滚,即将迎来收获。最近,这个原本默默无闻的乡村,伴随着一起重大考古发现而名震全国。村子中有一个叫“武王墩”的战国高等级墓葬,早在1981年就被安徽省确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为什么叫武王墩墓?有人猜测可能是当年的守陵人称墓主为“吾王”,久而久之或许就变成了“武王”。另一种猜测是,楚被秦灭后,后人以“吾”字铭自己的亡国,进而传为“武”。当然,这些解释都是民间猜测,目前尚未实证,只是流传到今天,“武王墩”就是一个地名,因发现的高等级楚国墓葬而得名武王墩墓。

据记者了解,自从1981年被确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后,武王墩墓沉寂了近半个世纪,直到2019年,国家文物局批准安徽省对武王墩墓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才再次让这里出现在了大众眼前。

2020年,武王墩墓考古工作正式启动,被列入“考古中国”课题重点项目。历经4年的勘探和发掘,今年(2024年)3月,才进入椁室发掘阶段。这期间,考古人员共提取出漆木器、青铜器等各类文物数千件(组)。

4月16日,国家文物局在安徽淮南发布“考古中国”重大项目进展,聚焦武王墩墓考古新发现。初步判断,武王墩墓系迄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结构最复杂的大型楚国王级墓葬。

5月22日,记者查阅国家文物局官网发布的消息看到,武王墩墓椁室考古发掘有序推进。其中,北、西部四个侧室(分别编号北一、二室,西一、二室)发掘完毕,东一室、南二室发掘工作正在进行中,目前已提取各类文物3000多件(组)以及大量动植物遗存。

尽管北一、二室被盗扰严重,但仍然提取出600余件(组)器物,多数为琴瑟等弦乐器,出土的编钟架横梁保存完整,上有悬孔14处,与追缴的青铜编钟数量吻合。南一、二室出土了漆盒、耳杯、盘、豆、鼓,玉璧、璜、佩以及大量铜箭矢。

西一、二室遗物以漆木俑为主,另发现有木车、乐器和少量遣策类竹简。其中,木俑有200多个个体,分立姿、坐姿等不同姿态,部分木俑佩木剑。

东一室以青铜器为主,目前已提取青铜器150多件(组),器类有鼎、簋、簠、敦、钫、壶、甗、豆、鉴、釜、盘、尊缶等,青铜礼器组合保存完整;与青铜器同出的还有百余件案、俎、盒、榻等漆木质饮食宴享起居用具。

国家文物局官网显示,5月14日,安徽省组织召开专家论证会,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等单位专家,深入研究讨论武王墩墓时代、性质与价值内涵。

专家认为,武王墩墓出土文物的形制、纹饰、组合等具有战国晚期楚文化的典型特征。结合墓葬规模、结构、出土文字材料与文献史料等综合分析,武王墩墓墓主身份可能是《史记·楚世家》记载的楚考烈王。

●王者归来,楚考烈王的前半生充满传奇

寿县隶属安徽省淮南市,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其“寿”字寓意吉祥。然而,公元前238年,传奇一生的楚考烈王却未能长寿,在这里抱病憾逝,终年52岁。回望历史,楚考烈王的一生可谓颠沛流离。

据史料记载,他先跟随父亲楚顷襄王把楚国国都首次迁出湖北,辗转千里来到陈都(今河南淮阳)。那一年,是公元前278年,还不能称为楚考烈王的熊完只有12岁。当时,秦将白起再度率军攻打楚国,夺取楚国的都城郢,焚毁了楚国先王墓地夷陵。楚顷襄王的军队溃散,不能再应战,退往东北固守陈都,并将这里定为都城。

而楚、秦的战火一直未停。公元前276年,楚顷襄王再次收拢东部地区的士兵10多万人,向西收复秦国攻占的楚国长江沿岸十五邑设置郡县,用军事力量抵拒秦国。这意味着,熊完的年少时代一直在动荡中度过。

这边烽烟未停,那边战事再起。公元前272年,楚国和燕国又交上了手,楚顷襄王派遣3万军队帮助赵、魏、韩三国,一起群殴燕国。这也让秦、楚两国关系得以暂时缓和。而年仅17岁已经被立为太子的熊完,却成为了派往秦国的质子(也就是人质)。历史记载,熊完在秦国当人质至少经历了10年,而这忍辱负重的10年,恰恰是他52年人生中最安稳的10年。这期间,秦昭襄王还把女儿嫁给了熊完,也让熊完成为了秦国的正牌“驸马爷”。

更加传奇的是,熊完与秦昭襄王的女儿生育的名曰熊启的儿子,正是日后曾出任秦国丞相的大名鼎鼎的昌平君,同时,也是秦始皇的表叔。

公元前263年,父亲楚顷襄王病重,27岁的熊完面临着人生中的又一次大考——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回到楚国继承王位。但他的岳父秦昭襄王并不同意。但作为楚国太子的熊完必须扛起“王者归来”的重任。于是,收到父亲楚顷襄王病重的消息后,熊完与跟随他一起来秦国的大臣黄歇,上演了一场“偷梁换柱”“瞒天过海”的戏码。

黄歇让熊完打扮成楚国使者的车夫,混出秦国。而他自己则留下打掩护,营造一种熊完还在秦国的假象。最终,辗转千里,熊完艰难回到楚国陈都,继承王位,成为楚考烈王。

当然,熊完成功继位后,并没有过上舒适安定的生活,而是像其父亲一样,混迹在烽烟滚滚的战国历史“江湖”中。

●陈都执政,楚考烈王上演“王者荣耀”

河南淮阳,古称“陈地”“陈都”,目前是豫东南平原上的一个小城。而在战国时期,这里却是军事要地。当年楚顷襄王之所以不远千里把都城从湖北迁到这里,也是看中了这里的军事地理位置和丰富的农耕资源。淮阳被称为“陈楚故地”,也是由楚国建都而得。

史料记载,公元前262年,也就是楚考烈王元年,继位后的熊完在这里开启了人生的高光时刻。“他的第一大功劳就是恢复国家经济,缓解连年战事的财政危机。”5月22日,周口市博物馆馆长、周口市文史研究专家周建山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考古发现,淮阳发掘出土有多块“郢爰”金版(“郢”为楚都城名,“爰”为货币重量单位,郢爰金版即是楚国的称量货币,也是我国最早的原始黄金铸币)。

现在,此前出土的“郢爰”金版就在周口博物馆一楼西厅内展示,2000多年后的今天,看上去依然熠熠生辉。

除了对内改革,在外交、军事方面,楚考烈王也取得了较好的口碑。其中,著名的成语“毛遂自荐”就发生在楚考烈王在淮阳执政期间。

公元前259年,秦军围困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国君想请楚考烈王帮忙解围,怎奈王侯将相们忌惮楚考烈王曾经秦国国婿的身份,表示难以说服楚考烈王。此时,一名叫毛遂义士,自告奋勇愿意前去游说楚考烈王出兵。最终,其不负众望说动了楚国联合魏国一起出兵,帮赵国解了邯郸之围。这也是成语“毛遂自荐”的由来。

公元前241年,秦国通过连年兼并战争,土地已与齐国接境,对于当时的各国来说,合纵抵御秦国势在必行。而当时,论国力,仅次于秦国的就是楚国了。于是,韩、赵、魏、燕四国公推楚考烈王为纵约长,由楚国宰辅黄歇主其事,集五国兵力重创秦国,突破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市东北),深入秦国腹地。但后来秦国倾全国之兵迎战,让当时来自赵国的军事主管庞媛心生惧意,五国只好罢兵。虽然这一军事行动并未达到预期的目的,但从五国推崇楚考烈王当讨伐“纵约长”来看,楚考烈王当时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还是很大的。

现在回首这段历史,周建山表示,如果当时五国围攻秦国胜利,那也许就不会有一统六国的秦始皇了,中国的历史也就由此改写在楚考烈王手中了,不过历史没有如果。

周口市淮阳区文史研究学者李涛亦认为,根据历史记载不难看出,楚考烈王是一位致力于维护国家稳定与发展的君主。他的决策和行动对都城淮阳及周边地区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为当地民众创造了一个相对和平稳定的生活环境。

●王者古墓,对周口境内楚国历史研究意义深远

事实上,关于楚考烈王在河南淮阳执政的时长,史学界尚有争议。目前,比较保守的说法是,至少10年没有问题。

另外,楚顷襄王定都河南淮阳后,又是什么时候把都城迁到安徽淮南寿县的呢?一种说法是,楚考烈王从公元前263年继位,到公元前241年迁都寿春(今寿县),在淮阳执政22年。还有一种说法是,公元前253年,楚考烈王从淮阳迁都矩阳(今安徽阜阳市太和县),后又迁都寿春。第三种说法是,公元前253年楚考烈王只是为了躲避战乱把矩阳作为陪都,真正的楚国都城仍在淮阳。

虽然楚国定都淮阳多久还有争议,但楚考烈王最终于公元前238年在楚国最后一个都城寿春病逝,是毫无争议的。因此,此番武王墩墓的主人指向他,也是线索明确的。

通过这几天关注武王墩墓出土的文物,周建山注意到几个细节。其一,武王墩墓出土的“铜矛”中,有一类与周口出土、现藏周口博物馆的“铜矛”极为相似,尤其外表铸刻的“王”字,简直一模一样。

其二,武王墩墓出土的大铜圆鼎,与周口出土的楚国时期的陶制圆鼎的外形非常相似,只是周口博物馆收藏的陶制圆鼎口径66厘米,没有武王墩墓出土的大,其次材质也不是青铜。对于这个原因,周建山分析说,周口博物馆收藏展出的楚国陶圆鼎,系楚考烈王父亲楚顷襄王时期所制,当时连年战乱,而地处平原农区的周口又缺乏矿产资源,所以只好做了个“简版”圆鼎,这样既不失葬制规模,又缓解了缺乏青铜的尴尬。

周建山表示,现今淮阳城区东南的“马鞍冢”系楚国贵族级古墓葬,里面曾发掘车马坑以及错金银龙首辕头等文物,史学界有说法是楚考烈王父亲楚顷襄王墓,但这一说法尚缺乏确切佐证,存在争议。但此次武王墩墓的重大考古发现,对进一步研究“马鞍冢”楚国贵族墓葬有借鉴意义。

李涛认为,淮阳作为楚国的重要都城之一,其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通过对武王墩墓的研究,可以进一步了解淮阳在楚国时期的文化面貌、城市发展状况以及与周边地区的联系,为淮阳地区的历史文化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资料。 

不难看出,此次武王墩大墓的发掘,是楚考烈王数千年后的又一次“王者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