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新审视淮河流域远古文化
中国的鼎,最早出现在淮河上游。河南舞阳贾湖遗址8000多年前的陶鼎,不仅开创了新风,此后还随着裴李岗文化的大扩张,在六七千年前的淮河中下游双墩、北辛文化中逐步流行,并风靡整个淮河流域,进而传遍华北、东南,形成覆盖半个东部中国的鼎文化圈。 距今8000多年的贾湖骨笛,音孔位置计算得十分准确,从早期的二孔、五孔、六孔到晚期的七孔、八孔,音阶也由四声、五声发展到七声,发展序列完整,是中国目前年代最早的管乐器。 淮河流域首创的其他多种文化因素,同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绿松石在8000多年前已作为饰品较多使用,从上游的贾湖、新郑裴李岗到下游的泗洪顺山集遗址一直传承延续,直到距今5000年前后的大...
-
郑州商城发现70周年 考古实证3600年早商文明
郑州商城东南角。 1982年向阳食品厂青铜器窖藏坑发掘现场。 著名考古学家安金槐现场指导考古发掘工作。 张砦街遗址商代陶缸窖藏坑。 今年是郑州商城发现70周年。70年栉风沐雨,70年薪火相传,郑州商城的考古历程,见证了河南考古的成长与壮大,见证了中国考古的发展与进步,也见证了郑州由古都向现代化都市迈进的步伐。在70年的探索历程中,几代考古人用手铲解读泥土之下的早商文明,逐渐拼合出3600多年前的社会图景。70年考古发现与研究,填补空白、改写认知。郑州商城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评为20世纪中国百项考古大发现,2009年被评为最具中华文明意义...
-
藏在神话里的河洛文化基因
郑州市黄帝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常松木。受访者供图 《易经·系辞上》中记载:“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河图”与“洛书”,这两幅上古时期流传下来的神秘图案,是河洛文化的重要标志,也被认为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源头,其广泛传播对于河洛文化乃至中华文明的传承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在河洛地区广为流传的神话传说有很多。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大禹治水、洛神传说……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也是河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神话传说赋予了河洛文化哪些精神内核,对于河洛文化及中华文明的发展有哪些影响?9月11日,记者专访了郑州市黄帝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郑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常松木。 神话传说是中华早期文...
-
一方石磨、一件小口尖底瓶藏着中国农业起源的密码
近日,裴李岗时代与中华文明起源学术研讨会在郑启幕,记者走进新郑裴李岗遗址,探寻中国早期农业社会的形成
-
穿越三千年来洛阳看一场“古代阅兵”
青铜戈。 唐代武士壁画。 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展出的“洛阳运河一号”古沉船。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举行。新型战机划破长空,“东风”系列导弹运输车浩荡驶过——国之重器,彰显着科技实力和国防力量。 穿越三千年时光,在中原腹地的洛阳,夏商时期,青铜匠人已在炉火中锻造出最早的“高科技”兵器;隋唐时期,漕运繁忙,大运河曾是维系军事后勤保障的动脉。 走进洛阳的博物馆,从一件件静默的瑰宝中,解码这座城市的“军事基因”。 从铜剑到戈矛,看“模块化”思维的萌芽 在洛阳博物馆,两柄古剑静静地述说着过往。一柄属于春秋时期的吴王夫差,一柄是战国时代的“繁阳...
-
丝路文化交融的结晶
驼铃古道丝绸路,胡马犹闻唐汉风。丝绸之路将古代亚洲、欧洲和非洲的古文明联结在一起,深刻影响了中华文明和人类文明的发展。河南安阳隋代麴庆夫妻合葬墓出土石棺床,就是1000多年前丝路文化交流的重要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