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兰是中国古代影响深远的传奇女杰,一千多年来,她一直是巾帼英雄的代表。木兰传说包括木兰出世、少年木兰、替父从军、塞外征战、立功凯旋、皇帝封赏、辞官回乡、生死恋情、终老故里等情节。传说内容十分丰富,涉及人物、地名、建制、物产、风俗、宗教等多个方面,蕴含着伦理、民俗、宗教、文学、艺术等信息,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学、民俗研究价值。河南省虞城县从唐代起所修建的木兰祠、碑刻,以及宋、元、明、清的《河南通志》《归德府志》《商丘县志》等大量史料为木兰传说提供了详实依据。
唐代为表彰巾帼英雄花木兰,追赠将军,谥孝烈,在木兰故里建祠塑像,每年木兰生日农历四月八日,方圆百里民众络绎不绝,来此祭祀,进行商贸活动,形成庙会。千余年来,延绵不衰。金代泰和年间,木兰祠高僧坚让、坚科等又募资修祠、立碑。但这座著名的木兰祠于1943年毁于战火。相传,花木兰创始的拳法为“木兰拳”,剑法为“木兰剑”,一直在当地流传。明清时又兴起了木兰扇、木兰盘鼓等民间舞蹈和以木兰形象为主体的刻瓷、剪纸,这些都成了当地传承木兰文化的重要方式。木兰传说通过口头流传和文字传播两种方式,并以说唱、戏曲、影视等多种艺术形式向全国乃至海外流传。木兰传说表现了效忠国家、敬老爱亲、追求平等的观念,颂扬了以家国情怀为核心的“忠孝勇节”精神,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有重要意义。
2008年,木兰传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