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调

14.jpg

四平调,中国传统戏剧。由“苏北花鼓”(砀山花鼓)演变而成。1930年左右由化装演唱演变为登台着戏装演唱。其名称来历说法有二:一种认为它以花鼓为主,吸收评剧、京剧、梆子等剧种的曲调而形成,所以称为“四拼调”,后改称“四平调”;另一种说法是根据其曲调四平八稳、四句一平而命名。清末民初,砀山周寨镇邹家班领班邹玉振和砀山燕家班燕玉成、庞士英,王家班王世君、许若海等联合,组成规模较大的花鼓剧团,他们受京剧、豫剧、评剧、二夹弦等地方剧种启发,聘请河南夏邑县“老三班”豫剧琴师杨学智为花鼓曲调配乐,以六棱高胡为领弦乐器,以梆子戏的打击乐器烘托气氛,取花鼓戏唱腔“四平八稳”之意,形成了这一独具地方特色的剧种。主要流行于河南、山东、江苏、安徽及河北、陕西、山西等地。

15.jpg

四调以板式变化体为主,以平板为主要曲调,运用戏曲音乐板式派生原则,派生出不同板式;唱腔和节奏的变化甚为自由灵活,不管多么复杂和不规则的唱词都可以用四平调来演唱。四平调唱腔属板腔体,常用调多在bB和bA之间,间或使用其近关系大调(F或bE之间),多为宫调式,常用板式分为五类:⑴平板类。分女声平板,男声平板、慢平板、快平板,均为2/4节拍。⑵直板类。包括直板、直板垛、直板哭腔。⑶念板类。包括念板和货郎调,均为1/4节拍。⑷慢板类。包括慢板和提板,均为1/4节拍。⑸散板类。包括散板、引板、叫板、散板哭腔、锣鼓冲等,属自由节拍。另有〔河南溜〕〔丰县溜〕〔昆腔〕等多种唱腔曲牌配合。

16.jpg

四平调剧目非常丰富,主要有《小借年》《蓝桥会》《陈三两爬堂》《聚魁山》《小包公》《斩天子》《三告李彦明》《小姑贤》《吕蒙正赶斋》《访昆山》《郑小娇》等近二百部,深受群众欢迎。四平调生行较有特点,分红生、须生、老生、小生;末行多扮奸诈人物,动作大而呆板,讲究抖肩、拧腰、挤眼、甩袖、咬牙、冷笑、奸笑。四平调的声韵属北方语音系统,使用中州韵,唱词平仄分明,比较通俗易懂,乡土味浓厚。其语言具有典型的中州韵味,且因地理环境和演员创作个性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风格流派。女声质朴平易、委婉流畅、细腻俏丽;男声节奏明快、高昂豪放、刚柔兼备,保持了浓郁的说唱特性。对它的研究涉及具有千百年历史的苏北花鼓和包括其自身在内的多个戏曲剧种之沿革变迁,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2006年,四平调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