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样的课堂 特别的礼物


 5月31日,郑州市第八中学的学生们身着传统服饰,诵读经典诗文《弟子规》。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琮 摄

在“六一”国际儿童节,孩子们纷纷走出教室、走出校园,感受传统文化之美、领略古老中医药的魅力、体验科学的神奇,探索生命的奥秘……他们在行走和体验中发现更大的世界,探索更多的可能,开拓视野、丰富心灵,收获了特别的节日礼物。

共赴一场传统文化之旅

“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夕,我省各地中小学纷纷举行活动,传统文化占据了“C位”,大家徜徉其中,共赴一场传统文化之旅。

5月28日,郑州市二七区陇西小学的同学们在诗词大赛中以诗会友,感受诗人笔下的千里江山,度过了一个诗意盎然的节日。

一年级小朋友们身着汉服,集体诵读经典诗句,声音稚嫩却感情真挚、感染力十足。

台上深情诵读,台下挥毫泼墨。同学们舞动笔尖,遒劲有力、隽秀飘逸,用自己的方式在与古人对话,感悟传统文化之美。

在诗词接力等挑战环节,同学们吟诗诵韵、意气风发,尽显少年风采。

这边以文交友,那边以武会友。日前,河南省实验幼儿园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他们是来自少林寺的武僧。少林传统拳、十八般兵器……武僧们的表演拳拳带风、刚柔并济。“太厉害了!”孩子们不时发出尖叫和掌声,忍不住也跟着比画起来。

表演结束后,孩子们在武僧的带领下,一招一式认真学了起来。“希望孩子们在近距离的接触和体验中,更多地了解和认识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在他们心中埋下热爱传统文化的种子。”该园相关负责人说。

古老的戏曲艺术如今焕发新机,在校园也收获了不少“小粉丝”。5月30日,郑州市文化路第二小学的“六一”文化展演中,由学校戏曲社团带来的戏曲节目受到了同学们的追捧。

“他们扮演的都是谁呀?”“她们头上戴的真漂亮呀!”平日熟悉的伙伴精心装扮后,惊艳上台、鸣锣开唱,同学们都眼前一亮,惊叹于戏曲艺术的魅力。

这个特别的节日里,孩子们在与传统文化的“双向奔赴”中,愈加坚定和自信。

在主题队课上领略“针”功夫

“小朋友们听说过针灸吗?”5月28日,郑州市惠济区南阳小学的少先队主题队课上,中国援埃塞俄比亚第24批医疗队成员、河南省中医院针灸科副主任咸培伟,为孩子们上了一堂生动有趣的“中医药文化课”。

咸培伟刚刚结束为期13个月的援非医疗任务回国,他向孩子们介绍:“针灸具有‘简、便、廉、验’的作用,在当地非常受欢迎,每批援外医疗队中都会有针灸专业的队员。”

针灸不仅在非洲“圈粉”,在孩子们心中也种下了传承中医药文化的种子。南阳小学德育主任常智凡以咸培伟援外医疗故事为原型进行红领巾宣讲——《中国“针”功夫》,让在场的小学生们连连听得专注认真,不时赞叹。

“棒棒糖中加入了山楂、陈皮,能够开胃助消化,嗓子疼痛上火了可以用蒲公英煮水喝……”随后,省中医院儿科护士长周莉莉以“好吃好玩的健康妙招”为题,带大家深入了解中医药“药食同源”的生活应用。在互动体验环节,儿科中医特色治疗区主管护师董晓红带同学们现场体验了耳穴压豆、穴位按摩等中医外用疗法。

去年印发的《河南省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实施方案》提出,要遴选建设中医药宣传教育基地,深入推进中医药文化教育进校园活动。目前,全省已建成5家全国中医药文化教育基地,25家省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29家省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单位,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1300多场,受益学生95万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