槲包

03.jpg

端午节是中国最具特色的传统节日,因地域差别而风俗各异。迄今已有1000余年历史的“包槲包、食槲包、送槲包”习俗,便是豫西地区极具地域特色的端午节民俗活动之一。该民俗活动主要分布区域为:洛阳市的栾川、嵩县、洛宁,以及省内的卢氏、西峡、鲁山等县。它与荆楚一带端午节“包粽子”文化习俗一样,在豫西地区普遍盛行并沿袭至今。

04.jpg

栾川县、卢氏县地处伏牛山深山区,槲树广为分布。“槲包”是在端午节前夕,用槲叶把泡好的黍米、四季豆、芸豆包裹成长约五寸左右,用五彩绳或笋叶捆扎一起,煮熟后食用的一种端午节特色食品。“麦儿熟,杏儿黄,五月初五是端阳;香草袋子挂脖上,雄黄酒烈艾叶香;花花兜兜盖肚皮,家家槲包香又香”,这首儿歌风味的民谚,形象地反映了栾川、嵩县、卢氏县等地区人们群众端午节期间“包槲包、送槲包、食槲包”喜气洋洋的场景,是豫西地区人们不可或缺少的“过端午”方式。

05.jpg

端午节习俗(槲包)在栾川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通过世代口传身授传承至今。槲包的制作技艺简单,大多数乡村妇女都能够熟练地参与制作,主要由采槲叶、洗槲叶、焯槲叶(杀青)、泡米(泡豆)、包槲包、煮槲包等工序。煮成的槲包以相互捆扎、成双成对的形状呈现,除供全家食用外,还要给新出嫁的女儿“送槲包”,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希冀和美满婚姻的祝福。

槲包项目影响深远,日本、韩国使用槲叶包装食品的风俗即发源于此。该项目对研究豫西地区的饮食、民俗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021年7月,槲包制作技艺(卢氏县)、端午节习俗(槲包)(栾川县)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