棚口,又叫彩门,是一种传统的民间布扎工艺,起源于民俗活动,盛行于清末和民国。主要分布在渑池县天池镇东天池村、陶村、杨村等以及洛阳市宜阳、洛宁、新安县等地。棚口扎制属于编织艺术,是在传统布扎工艺基础上,由各家各户过节扎的彩门演变而成。在举办庙会装饰彩门时,用彩绸扎成绣球,缀上花穗,用棉花、布料做成传统戏剧人物形象,镶嵌在彩门上。后来人们将各种彩门集中起来,统一设计,搭成一座十分壮观的大彩门,这种大型彩门就叫“棚口”。棚口分主楼和两个“八”字墙,由多个彩门(彩门是由木料竹子做成一扇一扇的门形)构成。
在棚口搭建中,首先由村里组织人员到各家各户收布,然后登记造册,根据布的长短和花色编扎,艺人们用绳子把布扎成各种图案,然后扎到竹竿架子上,最后搭成城门形状。
2009年,传统棚口扎制技艺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