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古乐演出现场(河南博物院供图)
古代编钟、西洋乐、AI三者的奇妙结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近日,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走进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聆听乐师们用复制的王孙诰编钟演奏大家熟知的西洋音乐《欢乐颂》,当钟声响起,一个古今、中西相交融的世界悄然而至。
复制编钟音色力求接近原物,揭开“一钟双音”的秘密
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宣传与学术主管袁佳音介绍,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拥有两套珍贵的编钟复制品,分别源自河南南阳淅川下寺出土的王孙诰编钟和河南新郑出土的歌钟。这两套编钟均为春秋时期的瑰宝,各具特色。
其中,王孙诰编钟共计26件,音域跨越四个半八度,极为宽广。此编钟由楚庄王的孙子王孙诰制作,主要用于演奏宫廷音乐,展现了当时高雅的艺术品位。新郑歌钟则以其优美的音色和绵长的余音著称,是春秋时期“郑卫之音”流行音乐的代表。
“编钟的出土对中国音乐文化具有深远意义,它打破了汉代以来‘宫、商、角、徵、羽’五音说的局限,展示了古代音乐更为丰富的音域和复杂的调性变化。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编钟,每钟能演奏双音,这一独特性能得益于其合瓦形的特殊设计。但遗憾的是,宋代之后编钟制作技艺逐渐失传,‘一钟双音’的秘密直到编钟的再次出土才被揭开。”袁佳音说。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文化遗产,华夏古乐团对编钟进行了精密复制,力求在青铜配比和音色上接近原物。
在数字化保护和传播方面,华夏古乐团也做出了积极尝试。他们根据古代乐谱创作了编钟主题音乐,并通过小程序让公众在手机上就能体验编钟的敲击与音色之美。此外,乐团还利用互联网和国内外媒体平台,深入解说编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到这一古老乐器的魅力。
传统编钟与现代演奏结合,保持古韵兼具现代审美
在传统编钟与现代演奏结合方面,华夏古乐团进行了诸多尝试,力求在保持古乐韵味的同时,融入现代元素。
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首席演奏员贺小帅介绍,比如编钟曾经演奏过世界名曲《欢乐颂》和《友谊地久天长》等经典曲目,既保留了原有的优雅,又增添了独特的古韵。同时,华夏古乐团与许多音乐家和乐器进行了跨界合作。“在之前的一些节目中,我们与方锦龙老师等艺术家合作,将编钟与多种乐器结合,呈现出了一系列耳目一新的作品。这些作品不仅丰富了听觉体验,还通过视频形式让观众在视觉上也有了全新的感受。希望通过这样的尝试,打破大家对古乐的固有印象,展现古乐的时尚与潮流。”贺小帅说。
这些对古乐的探索也展现了音乐无国界、无时代的魅力。贺小帅介绍,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乐器能够演奏出世界各地的音乐作品,这种跨越文化和时代的交流十分震撼人心。
这些作品既保留了古乐的韵味,又融入了现代元素,赢得了广大年轻观众的喜爱和好评。
贺小帅认为,音乐确实是一种极具流动性和变化性的艺术形式,它能够跨越语言、文化和时代的界限,将不同背景的人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突破界限方面,音乐的可能性是无限的。未来,可以尝试将传统乐器与现代音乐风格结合,创作出具有独特魅力的新作品;也可以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乐器和音乐作品融合在一起,呈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音乐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