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庄遗址被评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马庄遗址史前墓葬出土的石钺
近几年来,我们一直倡导乡村旅游,就是要在乡村振兴中以旅游业为优势主导,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和全社会共同参与,推动乡村旅游产业空间向深度和广度拓展。河南虞城县沙集乡位于木兰镇和店集乡之间;沙集乡杏岗寺村的“马庄遗址”北是伊尹祠,南是木兰祠,西是汤王祠,东是东大寺遗址。同时,它又在“木兰从军路”旅游路线上的旁边,位置十分突出、十分显要、十分优越。
马庄遗址的地理现状文化价值
马庄遗址位于商丘市虞城县沙集乡东南2公里的杏岗寺村委会马庄村东南,1991年国家文物局主编的《国家文物地图集》记载:马庄俗称杏岗寺。马庄遗址面积约7000平方米,文化层厚约6米,出土有磨光灰陶杯,方格纹灰陶鼎等陶片,属龙山文化遗址。1994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美国哈佛大学对该地进行了详细考察后,对马庄遗址进行了发掘,出土了大量的文物。经国际国内权威专家考察研究,认定该遗址有仰韶,龙山,岳石,周,春秋,战国,汉,隋,宋,元,明,清,民国考古时期遗物。其中,距今5000-7000年间的“第五层遗存”被专家特定为“马庄文化”。
马庄遗址是一幅连续不断的历史长卷!目前,该遗址是豫东地区距今最早的考古材料遗址且连绵至今。
马庄遗址出土的殷商殷墟时期的文物十分丰富,特征十分明显!
诚如世界级考古专家张光直教授所言,马庄遗址不可再生,不可多得,不可替代,是一处好遗址,一块儿宝地!
以上考古信息皆载于2017年商丘市委市政府举行的始于20世纪九十年代初,由中美联合考古队实施的“中国商丘地区早商文明探索”完成的《豫东考古报告》一书,作者张长寿,张光直。此报告中,23页至81页整个三章记录了虞城马庄遗址的发掘、整理情况,研究结果,355页附表和图版一至图版四十一重点呈现“第五层”至明清葬品、建筑、生活、生产出土的器具、器型等各个考古期的实物照片。
“激活”马庄遗址 助推乡村旅游发展
旅游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打造景区,没有文化的旅游那不是旅游,最多叫观景,文化才是旅游的灵魂所在。马庄遗址位置优越,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气象万千,开发出来对打造“木兰从军路”精品旅游路线具有十分重要价值。
一是进行再次发掘。考古专家认为,马庄遗址并非性质单一的遗址,无法将马庄第五层遗存归于现今已知的任何一种史前文化,我们不妨强调其文化构成所具有的“复杂性”或其“交融性”一面,即认为:马庄第五层遗存代表的相当于中原仰韶文化早期豫东地区诸地域文化,尤其是东西两个文化板块交汇作用下产生的一种史前文化,故将该支文化称为“马庄类型史前文化”,或直接命名为“马庄文化”。马庄遗址范围内发现的商文化遗物均属殷墟时期,数量较为丰富,特征十分明显。
马庄第五层遗存是此次考古发掘所获年代最早的遗存,其下尚有一米左右的文化堆积未被发掘,所以建设文化文物部门能够对马庄遗址再进行一次保护性发掘。
二是整理文化传说。建议成立市县级杏岗寺(马庄)文化研究会,对有关马庄遗址和杏岗寺的相关传说进行整理。比如,有史料记载,在商朝的早期谷熟(南亳)作为商朝的国都已初具规模,现在的伊尹祠是当时的南广场,向南依次为兴隆镇(现沈集村)、酉铭镇(现沙集村)、杏岗镇(现杏岗寺马庄村),当时人称城南三镇,远近闻名。后来人们在兴隆镇建起了大王庙,在酉铭镇建起了三圣寺,在杏岗镇建起了杏岗寺。《归德府志》所记山川唯青岗(微子埋身处)和杏岗两处。杏岗曾作为史前祭祀、居住、墓地用,商时期为烽火台,驻军后来甚为繁荣,至汉代已经建有庙院,后随着佛教的传入隋唐时期又改为寺,属南华支派(见虞城县志),在宋朝时期又改为包公运粮河边的驿站,明朝时再次水淹驿站,运河阻塞报废,清朝中期又重建寺院并恢复了杏岗寺古名,故民间有“三改杏岗寺”的传说。杏岗寺从前地势高耸,民间称为高台,与归德府的火神台、营廓镇的老君台并称“三台”,人们相传三台同时形成,有“一夜出三台”的传说。
《归德府志》商丘县境有杏岗镇的地理位置和相关记载,杏岗镇马庄西有茶庵庙,曾有一碑,现埋于地下。由此向南为宋元之古集市叫鼎新杨集,为水旱码头,现在村民时常扒到大量屋灶、古井,向下不太深有石磙、明代瓷器等。康熙年间《归德府志》、《商丘县志》,手工上色卷上绘有谷熟集、韩信店、伊尹墓、古亳城、杏岗镇、木兰祠、杜家集,位置与今同。
关于马庄遗址和杏岗寺的各种传说很多,大多流传于社会,散落于民间,缺乏全面的搜集和系统的整理,建议成立市县级杏岗寺(马庄)文化研究会,进行全面的搜集整理,编撰成册,广泛宣传,发扬光大,提振士气。
三是加强遗址保护。马庄遗址第五层文化距今5000年-7000年之间,被中国社会科学院、中美联合考古队专家命名为“马庄文化”,是早商文化的祖型,它填补了商文明研究和中华文明探源的资料空白。另外在马庄遗址第五层之上叠压的为西周、春秋、战国、汉、隋、宋、元、明、清、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实物遗存。同时,它对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亦能起到重大关键作用。建议上级及相关部门加强对该遗址的保护,设立相应级别的文物保护标识,让这一宝贵的文化遗址发挥出应有的科考价值和文化光彩,进而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增强商丘人的文化自豪,造福一方人民。
四是打造文化公园。建议政府主导,由相关职能部门参与及推动,也需要有担当和能力的产业公司来运作,把文化转化成旅游资源,对杏岗寺进行扩建,建设观景台、村史馆、文化广场、文化戏台,进行绿化、亮化等工程,逐步打造马庄遗址文化公园,并与当地产业相融合,建设农耕园、采摘园等,把公园建设与乡村旅游相结合,以形成当地文化特色,通过旅游吸引更多的人来参观,让当地从事民间艺术和技术的艺人参与到推广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去,形成“文化+旅游”大格局,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