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身边的文化遗产 拜谒新乡比干庙

01.jpg

大年初五是民间“迎财神”的日子,我的家乡就有一位广受世人敬奉的“文财神”——比干。世人皆知,比干是因直言敢谏被商纣王剖心而亡的忠臣,他是怎么成为文财神的呢?为了解开这个谜团,春节前夕,我来到河南新乡卫辉的比干庙,拜谒这位“亘古第一忠臣”。

沿比干大道往北前行,路的尽头便是比干庙。进入庙门,就是宽阔的比干文化广场,远远望去,比干的雕像凛然而立。这位3000多年前的商朝少师,左手握拳执于胸前,右手紧握剑柄曲肘于身侧,目光如炬威视前方。庙里有一副对联——“犯颜直谏丹行炳炳昭太岳,杀身成仁正气堂堂壮卫川”,将比干无私无畏直谏、为国视死如归的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望之使人肃然起敬。

走进比干庙的正殿,据讲解员介绍,比干庙始建于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由北魏孝文帝以比干墓为基础建立,现存建筑群为明弘治七年重建。

绕过正殿,前面就是比干墓,墓前古亭残碑上刻着“殷比干莫”四个大字。相传孔子周游列国时来到这里,听闻比干长眠于此,他携弟子拜祭后,挥剑刻下“殷比干莫”四字,而有意省略“墓”字下的“土”,寓意比干是大地的儿子。后世有人认为这是孔子的真迹,也有人提出疑问。有意思的是,清代乾隆皇帝安排人考证后,认为这确实是孔子的真迹,于是在这块碑上题写了“宣圣真笔”四个大字,“宣圣”指孔子,“宣圣真笔”就是说这块碑是孔子的真迹。

绕过古亭,在比干墓前,我驻足良久。比干赤胆忠心,直言敢谏,被誉为“谏臣极则”,其忠君爱国、以死直谏的精神影响深远。

在比干墓前,手机忽然震动。家族群里正讨论过年的安排,大姨说初五要迎财神,忽然惊觉,这座供奉“亘古忠臣”的庙竟与中国人最世俗温暖的节日产生了奇妙的共振——或许因着比干不仅是庙堂之上的神祇,更是民间传说中的财神爷。讲解员说,比干成为财神,源于民间对他“无心”的解读——传说比干被剖心后,因无心而不偏不倚,能够公平公正地分配财富,因此被尊为财神。在《封神演义》中,比干被封为文曲星,主管科举考试,而古代读书人十年寒窗,希望通过科举考试谋取官职,获得俸禄,因此将比干当作文财神,倒也合乎逻辑。

回首望去,古柏森森,比干庙更显肃穆庄严。正欲离开时,细雪突然自天而降,虽然很快就不见踪影,却滋润了大地。我分明感受到,三千多年前的赤子之心仍在时代的血脉中铿锵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