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本性:把发现的快乐传递给世人

■核心提示

今年是郑州商城遗址发现70周年。1955年,郑州商城的发现,让这座沉睡于现代都市之下的商代早期都城遗址重现天日,向世人宣告了早在3600年前,中原大地已出现了高度发达的国家文明。

七十载春秋,一代代考古工作者手铲释天书,薪火相传。1961年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生中走出来几位与河南文物考古工作关系密切的考古学家,长期在北大工作的河南人李伯谦以及扎根河南考古的郝本性、郑杰祥、杨育彬。李伯谦、杨育彬的考古成就本报曾做过专题报道。在纪念郑州商城遗址发现70周年之际,本报记者专访了年近九旬的郝本性、郑杰祥,听他们讲述郑州商城遗址及其他的考古故事。

03.jpg

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郝本性在查阅资料。薄余丰 摄

04.jpg

20世纪80年代,郝本性在河南温县东周盟誓遗址发掘工地绘图。

05.jpg

安金槐(左一)、郝本性(后排右一)、杨育彬(后排中)等专家在考古发掘现场。

带着“纪念郑州商城遗址发现70周年系列专访”的任务,记者日前专程到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现为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所长郝本性研究员家中采访,这位年近九旬的老人正在小桌前认真地校对《河南温县东周盟誓遗址》的书稿。桌前的书架上摆放着2022年颁发的“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杰出院友奖”奖牌。出生于1936年的郝本性是辽宁海城人,1968年来到河南,为河南乃至全国的文物考古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调查发现新郑望京楼夏商城址

郝本性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后留校,并跟随著名古文字学家唐兰攻读商周考古与古文字学研究生。1968年,他被分配到河南省文物工作队,在郑韩故城工作站开始了田野考古工作的生涯。在新郑,郝本性不仅初步摸清了郑韩故城的布局,还调查发现了新郑唐户仰韶文化遗址和新郑望京楼夏商遗址。

郝本性说:“当时,我将望京楼遗址的发现告知北京大学教授邹衡,经邹衡撰文考证,此遗址应为文献记载中的‘昆吾’遗址。”

2010年,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对新郑望京楼遗址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夏代和商代两座城址,并发现了外廓城。这是中原地区继郑州商城、偃师二里头、偃师商城和荥阳大师姑等之后,在夏商大型城址方面的又一重大发现。

郝本性说,1983年至1993年,我担任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一直关注郑州商城遗址的考古发掘与研究。

郑州商城内城墙的外侧发现了三个商代前期晚段的青铜器窖藏坑,出土了大批精美的商王室青铜重器,证明郑州商城确是王都。郑州商城三个青铜器窖藏坑的性质,著名考古学家安金槐先生认为是祭祀坑。商代礼制复杂,从甲骨刻辞来看,祭祀名目繁多,很难确指青铜器窖藏坑属于哪种祭祀。

郝本性认为,这三个祭祀坑距离城墙很近。参照《左传》记载宋、郑祭祀四墉进行火灾禳除的情况,可以进行逆向推测,郑州商都曾发生过一些天灾,才会用青铜器来祭祀城墙。

郑州商城宫殿区曾发现大量人头盖骨,被锯磨成杯状。郝本性结合自古以来欧亚地区的历史习俗与文献记载,认为这些人头骨原是商王从敌方俘获的战俘之遗骸。由于人头崇拜与报复巫术的信仰,商王便将这些战俘头骨制成酒杯,举行祭祀活动。

1989年,郑州市西北小双桥村民挖出一件青铜器,经郝本性鉴定后认为是商代青铜建筑饰件,判断该地是一座商代重要宫殿建筑。1990年至2000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连续在小双桥遗址发掘,清理出多处建筑基址和祭祀坑,从而揭开了商代考古研究新的一页。

文字是解读历史的钥匙

郝本性是著名古文字学家唐兰的弟子,有很深的古文字学素养,文字成为他考古研究的一把钥匙。

郑州商城遗址发现的甲骨上有个别文字,虽缺乏地层依据,但肯定为商代前期遗物。郑州小双桥商代遗址发现在祭祀用的陶缸上,以毛笔沾朱砂写成一个个单字,如单书一个“尹”字,“尹”是职官名。

郝本性认为,这种朱书文字应为甲骨文的前身,后来的汉字便是由甲骨文演变而来的。

舞阳贾湖遗址发现的距今约8000年的龟甲契刻符号也引起了郝本性的关注。他与遗址主要发掘者张居中教授合写了《论贾湖出土龟甲契刻符号为原始文字》。通过分析研究,认为契刻于龟甲上的符号,应为原始文字。除释字外,他还就中国文字的起源与贾湖先民智力水平、生存环境等问题提出深刻见解,并提出原始文字的创造可能与原始氏族巫师有关。

在采访中,郝本性赠送记者一本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编著的《新郑出土韩国铜兵器》,该书收录了1971年在新郑发现的一批铜兵器,其中有铭文的达170余件,实属罕见。

郝本性对这批铜兵器铭文中的戟字、刺字、造字、库字做了精确的考释。对铜兵器形制及铸造、地名、人名、战国兵器制作和官营手工业管理制度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这处窖藏是韩王安九年秦灭韩时,韩国守城战士将这些兵器掩埋下去的。

郝本性近年来致力于整理温县盟书。温县盟书是河南温县出土的春秋晚期晋国卿大夫之间举行盟誓时记载誓辞的文书,多在圭形石片上用毛笔黑墨写成。

1980年郝本性主持发掘了温县西张计村东周时期州城盟誓遗址,出土盟书上万件,是山西侯马盟书之后全国第二次盟书重大发现,2021年被列入河南考古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名录。

郝本性认为,温县盟书是晋国上卿韩氏主持召集的盟誓。韩简子与韩武子曾先后在此地主持盟誓,该地的盟誓活动持续百年之久。

郝本性介绍说,这批资料已通过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专家组的验收。《河南温县东周盟誓遗址》报告正在整理当中,即将出版。

文物鉴定的“五字箴言”

在郝本性先生的诸多头衔中,有一个是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

1992年至1997年,郝本性参加了国家文物局组织的全国馆藏历史文物鉴定专家组,负责青铜器的鉴定,并为全国各省市培训海关责任鉴定员和博物馆青铜器保管员。历经8年的巡回鉴定,为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博物馆、考古研究单位、大学博物馆、文物商店数以万计的青铜器及部分碑帖、石刻拓片、简牍、写本等进行了真伪、时代、价值、定级的鉴定确认工作,为全国馆藏文物摸清了家底,统一了标准。

郝本性说,参加博物馆一级藏品鉴定,目验多了,使我更加深了对《文心雕龙》中“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这句话的理解。在给青铜器培训班学员上课时,我特别强调在才、学、识之外的德。我认为,没有实践不会有才,没有积累不会有学,没有理论与判断力也不会有识,只有德、才、学、识、体全面发展才能做一个合格的文物考古工作者。

采访中,年近九旬的郝本性多次对记者强调锻炼身体的重要性,身体好了,才能快乐工作。

郝本性说:“作为一名文博工作者,发现、判断与研究、宣传都是一种快乐,如果有机会能够向公众宣传文物知识,我乐于去做。”

郑杰祥:好多新发现是靠脚底板跑出来的

11.jpg

郑杰祥参加学术会议。

12.jpg

13.jpg

14.jpg

郑杰祥相关著作。

近日,一个淅淅沥沥的雨天,记者在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老院家属楼再次见到了郑杰祥先生,以前经常在历史考古学术研讨会遇到他。郑杰祥出生于1937年,随着年事渐高,他参加学术活动的次数越来越少了。

这次因“纪念郑州商城遗址发现70周年系列专访”特地登门拜访,话题自然从郑州商城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开始。

从夏文化出发研究商文化

郑杰祥坦言:“我研究商文化是从研究夏开始的。”

1961年,郑杰祥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河南省文物工作队从事文物考古工作。1977年,他参加了登封王城岗遗址的发掘,在这里首先发现了河南龙山文化晚期的小城堡城墙基槽,并与贾峨、安金槐先生一起调查了附近的春秋战国时期的阳城城址,由此推断“禹都阳城”的记载应是有所根据的。国家文物局专门召开了“登封告成遗址发掘现场会”,郑杰祥参与筹备并全程参加了会议。这次会议上,夏文化、商文化都是学者探讨的热点。

“会上聆听了各位专家的高见,收获甚丰。这些收获成为我日后学习和研讨夏商文化的一个良好开端。”郑杰祥说。

1978年,郑杰祥被调入《河南文博通讯》(现称《中原文物》)编辑部。为系统地学习夏文化,郑杰祥1985年编撰出版了《夏文化论文选集》,对学术界以往研讨夏文化的过程进行了初步回顾。1986年,郑杰祥被调入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工作。1988年,根据文献记载,结合考古资料,郑杰祥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夏史专著《夏史初探》,对夏王朝的建立和社会形态进行了初步探讨。

1994年,郑杰祥根据甲骨卜辞所记约300个地名,结合文献记载,出版了《商代地理概论》一书,对商代晚期以王都殷墟为中心的区域地理、商王田猎区以及黄河中下游故道等提出一些新的见解。郑杰祥的专著《郑州商城与早商文明》2014年出版,根据现有考古资料、参考文献记载和古文字资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郑州商城作为商代王都亳邑的性质作了进一步的论述。认为以郑州商城为中心的二里岗文化,其文化内涵是以商族文化为主体,融合当时各族文化特别是夏文化的精华,不断创新发展,从而形成了初步繁荣的早商文明,推动着我国早期文明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在夏商周三代研究上,最有名的学术项目应该是“夏商周断代工程”,郑杰祥参加了其中的“夏及商前期都城文献及考古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对与郑州商城有关的文献记载、考古发掘等资料进行了系统梳理。

商汤都于亳,文献记载无异词。但对亳都所在地望,历来众说纷纭,未有定论。传统说法有一个共同的缺憾,就是没有科学的考古资料的证据。目前来看,单凭文献记载寻找商代亳都,事实证明已不可能。郑杰祥认为汤都郑亳之说,有坚实的考古资料作依据。

郑州商城是迄今所知我国商代最早而且最大的一座王都,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王都之一,布局严整、内城外郭的宏大气派,把我国都邑建筑推向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郑州商城丰富的文化内涵,特别是出土的青铜礼器,其数量之多、形制之大、花纹铸造之精美,都是前所未有的。所有这些都标志着在郑州商城时期,我国古代文明已经开始进入初现辉煌的时期。

谈到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郑杰祥说,商族人从外地迁到郑州,先建立郑州商城,以此为据点,推翻都于偃师二里头的夏王朝。推翻夏王朝后建立了偃师商城,监视夏遗民。所以说偃师商城是军事重镇,用于镇压夏王朝的反抗。两座商城的时间,郑州商城要早一点,不推翻夏王朝,夏人不可能让商人在都邑旁边修建偃师商城。

陈胜墓是这样发现的

郑杰祥是河南新蔡人,大学毕业分配回到故乡让他兴奋不已,办完报到手续就到南阳出差,参加南水北调工程沿线的文物调查,对调查到的各类文化遗迹、遗物进行登记造册,初步把书本知识与工作实践结合起来。

郑杰祥说,当时我和另一个同事从南阳市区出发,他负责南阳以南,我负责南阳到方城这一段,没有车,全靠走路。当时特别能走,现在走不动了。修焦枝铁路时调查文物,我负责从焦作到黄河北岸那一段,很多新发现是靠脚底板跑出来的。

当时文物部门人员比较少,工作人员需要一专多能。1962年全省进行碑刻普查,郑杰祥负责整理登记库存石刻拓片,在具体工作中积极学习金石学知识,次年就为全省文物工作人员培训班讲授碑刻课程,同年发表《南阳新出土的东汉张景造土牛碑》一文。

郑杰祥说:“此碑是新中国成立后我省出土的第一块汉代碑刻,是1958年群众在整修街道时挖出来的。”

20世纪70年代,基本建设增多,文物工作者四处奔走,进行抢救性发掘。郑杰祥赴襄城县发掘清理了一座可能是“翟”族的西周贵族墓葬,赴新野县发掘清理了一座春秋时期的曾国贵族墓葬,赴潢川县发掘清理了我省唯一一座春秋时期番国贵族墓葬,赴永城、中牟、安阳等地发掘清理了汉代和北齐时期的墓葬。

郑杰祥感慨地说:年轻的时候能跑,全省100多个县基本上跑过来了。

宋代文人陈纲有一首名为《砀山怀古》的诗,其中写道:狐鸣陈涉孤坟坏,金尽梁王石室空。说明到了宋代,陈涉墓、汉梁王墓都已经被破坏了。

1974年,郑杰祥和永城文化馆的魏自亮等一起,根据《史记》《水经注》等文献记载,以陈纲诗句为佐证,经过反复调查访问,发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字涉)的墓地。随后经过批准,文物部门在这里修建墓园,广植松柏。郭沫若手书“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之墓”碑文,刻石立碑,竖于墓前。

郑杰祥说,陈胜墓的发现确认经过,他和魏自亮合作撰写过《陈胜墓地考略》,发表在《河南文博通讯》1980年第2期。陈胜墓地经过多次修葺,已是松柏成林,屹立于芒砀山麓,供后人瞻仰怀念。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