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育智彩墨画展”亮相河南博物院

“杨育智彩墨画展”开幕式现场

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省书画院院长谢冰毅致辞

著名书画家杨育智感言

杨育智陪同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王威(前右)、名誉顾问李自强(左一)看画展

神秘绚丽的彩荷、娇艳欲滴的郁金香、丰硕诱人的南瓜、艳而不俗的百花……灵动的笔墨、清新的画面,色助墨光、墨中有色,129幅姿态万千、酣畅淋漓的杨育智彩墨画深深吸引着每一位观众。

5月14日上午,由河南博物院、河南省美术家协会等单位主办的“杨育智彩墨画展”在河南博物院开展,此展也是2013年河南省举办的“5•18”世界博物馆日宣传系列文化活动之一。

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王威,著名作家田中禾,省美术家协会名誉顾问李自强,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省书画院院长谢冰毅,河南博物院副院长田凯,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省美术馆馆长化建国等以及业内名家、书画爱好者数百人参加开幕式。

开幕式上,谢冰毅感慨道:“看杨先生的画,一定以为作者是个年轻人。”

“他早年学过水彩画,对西画、美术设计的钻研使他的绘画技法融中西为一体。”

“清新雅致的画面透着勃勃生机,年轻的气息是他直抒胸臆的结果,也是他永远不老心境的体现,更是时代精神的折射。”

王威称杨育智的画“简练而不是简单。”

“生活是艺术创作的唯一源泉,好多人把画册当源泉,大错特错。” 李自强说。“杨育智不因袭前人,没有一味去模仿古人名家作品的构图、用墨等技法,而是通过他对大千世界的感知和对生活的感悟,提炼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绘画语言,这,就是创造,就是创新和发展。

化建国对杨育智的画赞不绝口,称“有清风拂面、耳目一新之感”,并惊奇“河南还埋藏着这么个‘人物’!”。

我国著名美术评论家、《中国美术》主编徐恩存称杨育智:“他在自然万物之中沉潜、涵泳,并获得充实与快慰且远离喧嚣与浮躁,在自我的一方净土中锤炼着自己的艺术。在数十年的艺术之旅中,他是一位不倦的行者,以青春和生命为代价,以真挚之心对天地万物和艺术,勤勉耕耘在自己的土地上。它远离平庸与媚俗,只求精神的纯净,他的笔墨因而只是指向理想的境地与更高的目标。”“杨育智的艺术,对处于转型与巨变中的中国画创作是有启发和借鉴意义的。”

“我只是个小小的书画爱好者。” 一向低调的杨育智微笑着说。

本展展期:5月14日——5月19日。 

展品

展品

展厅一角

杨育智简介

杨育智,又名育之,汉族,1937年11月生,河南开封人,自幼酷爱书画。1958年于武汉参加美协武汉分会举办的创作学习班。最先受周韶华启蒙,同时,向张擎铭先生学习花鸟画,并拜徐松安先生为师学习山水画、书法与篆刻,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在武汉期间,以极大的热情创作了许多作品,其中《苦战七月流铁水》,《棉满汉江》、《集家咀渡口》先后入选湖北省十年建设成就展、第一届全国工农美展、武汉市美展,并发表于《湖北日报》、《长江日报》、《武汉晚报》、《湖北画报》等诸多报刊上。1963年作为武汉市青年美术代表出席武汉第四次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1964年调郑州工作。十年内乱期间,专心研习笔墨,临摹前人经典作品,获得许多有益的借鉴。1973年同龚柯先生赴林县写生,创作《红旗渠》组画(合作),入选河南美展,并选送全国美展,后出版,全国发行,颇有影响,受著名美术评论家邵洛羊先生好评。1975以后,漫游泰岱、匡庐、华山、嵩岳、武当、太行,开阔胸襟,采风写生,搜集了大量素材。参加第第一届河南省中国画展览的《山中——夜雨。树杪百重泉》,即这一时期的代表作。1985年应中国书画函授大学郑州分校之聘,从事中国画教学工作。呕心培养了五届毕业生,不少学员成为国画界后起之秀。1992年秋赴西藏写生,深入喜马拉雅山地带及藏北草原,创作了《西藏吟》组画,先后发表在《文艺报》、《美术观察》(中国艺术研究院主辨)等报刊上并有专文评介。作品在日本、新加坡、加拿大、美国、港、澳、台地区及国内各博物馆、纪念馆有收藏。入编《中国现代美术家人名大辞典》、《中国当代美术家人名录》、《世界现代美术辞典》。作者擅长中国画及书法,笔墨受青藤、八大、吴昌硕、齐白石影响尤深,其山水浑厚华滋,清新典雅,花鸟艳丽潇洒,劲健多姿,书法流畅自然,颇具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