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裱修复技艺(郑州市中原区)

06.jpg

装裱也叫“装潢”“装池”“裱背”,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保护和美化书画以及碑帖的技术。装裱修复技艺是伴随着中国绘画的历史而产生的,早在1500年前就已经出现了,分为原裱和修复(重新装裱)两种。原裱是根据所要装裱的字画,利用尺板、裁板、马蹄刀、排笔等工具和绢、绫、宣纸、浆糊等材料,结合本地气候,先用纸托裱在画作的背后,然后用绞、绢、纸等镶边,之后安装轴杆形成版面,即“托裱画心、镶覆、研装”三个步骤。其中,托裱画心是整个工艺的重点。修复(重新装裱)是对那些原裱不佳或是由于管理收藏保管不善,导致书画发生空壳脱落、受潮发霉、糟朽断裂、虫蛀鼠咬等现象的书画进行装裱,材料要按“三相近”原则选取,有“揭、洗、补、全”等流程,“揭裱”是重装古字画的关键。通过揭裱使画作“平、净、柔、美”,“修旧如旧”,“是旧非旧”,还原本真之美。

2021年,装裱修复技艺(郑州市中原区)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