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与文化:中外艺术十二讲”系列学术讲座 第三讲
《政治图像与社会记忆:纪念性雕塑的毁坏与改变》
主讲人:殷双喜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时间:7月28日(星期六)
上午9:30—12:00
地点:河南省美术馆四楼学术报告厅(公益讲座 免费入场)
主办:河南省美术馆/河南省美术家协会/大河报
承办:郑州绿都地产集团有限公司
协办:河南省当代艺术委员会
讲座内容提要:
雕塑特别是处在公共空间中的雕塑,具有艺术的非实用性,它们在传统中也具有纪念碑性质。在世俗的、社会的意义上,为死者建造的纪念性雕塑和建筑物,不仅是为死者的,更多地是为了满足活着的人(尤其是有权力的人)的需要。作为仪式场所和祭坛的纪念性雕塑与建筑,是一种象征的符号,作为一种公共性、政治性的图像,它们最大的功能就是精神意义的生成,作为民族集体记忆的物质载体,以其崇高和理想的价值召唤公众,进行心灵的对话沟通。纪念性雕塑中的政治图像大多以古典的写实形态,以其特有的形体与手势语言,将社会主流价值与政治记忆以符号化的方式强化并固定下来,从而成为一个民族的精神文化遗产,影响后代人的集体记忆。本讲座着重探讨以意识形态和艺术为动机的对纪念性艺术的破坏,以及出于不同动机的对艺术品的各种不同形式的重新解读。
殷双喜学术简历:
殷双喜 江苏泰州人。1991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200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获博士学位。
自1989年起,参与策划“中国现代艺术大展”(1989)、“中国美术批评家提名展”(1991—1996)、“世纪之门:1979——1999中国艺术邀请展”(1999)、“东方既白:20世纪中国美术作品展”(2003,巴黎)、“第二届成都双年展”(2005)、“人民·历史:20世纪中国美术研究展”(2008)等重要展览。曾担任第52届威尼斯双年展澳门专题展评委(2007),第11届全国美展评委(2009)。
历年来在国内外专业报刊上发表美术理论及批评文章200多万字。出版有专著《永恒的象征:人民英雄纪念碑研究》 (2007年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获第一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提名奖)、《现场:殷双喜美术评论文集》(2006)、《对话:殷双喜艺术研究文集》(2008),主編和编著有《穿越世纪——中央美术学院校史》(副主编)、《吴冠中全集·第4卷》、《周韶华全集·第7卷》(主编)、《黄永玉全集·第2卷》(主编)、《当代中国画文脉研究丛书》(总主编)、《走向现代:20世纪中国雕塑大事记》(主编)、国家重点图书《新中国美术60年》(分卷副主编)等。曾获中国雕塑史论研究奖(2008),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美术家协会“首届中国美术奖·理论评论奖”(2010)。
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美术研究》执行主编、《中国雕塑》主编、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研究院研究员、《美术》杂志编委、中国雕塑学会学术部主任、中国美术馆策展委员会委员、文化部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中心特聘专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