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心巧克力》

青春爱情片 你看烦了吗

自2002年的《英雄》开创了中国商业电影时代以来,武打片扎过堆,现在日薄西山。

自2011年的《孤岛惊魂》取得近亿元票房以来,恐怖惊悚片扎过堆,但多数跟风者票房惨淡。

如今,青春爱情片扑面而来。郭采洁主演的《意外的恋爱时光》、王珞丹主演的《我爱的是你爱我》、林志玲主演的《甜心巧克力》均定在11月8日上映,接下来《我的男男男男朋友》、《爱情碰碰撞》在11月15日等着进行票房狙击。

◎爱情主题容易引起共鸣

有业内人士分析,长期以来,内地电影偏爱玩概念、玩风格、玩大制作,但缺失情感,不和观众对话。青春爱情片则放低身段,为年轻女性量身定制,主题永远是爱情,有美女、美景,故事通俗,容易引起共鸣。河南奥斯卡曼哈顿国际影城企划助理刘阳对此进行了通俗的解释:“大部分情况下是一男一女来影城看电影的,看哪部电影的决定权又往往在女性手中,青春爱情片定位于女性,效果自然很好。”

另外,低成本高产出的特性使得青春爱情片成为众多新人导演的起点,赵薇用《致青春》拿下了今年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新人导演奖;获得5亿多票房的《北京遇上西雅图》是薛晓路的第二部作品;在《被偷走的那五年》之前,黄真真的内地票房成绩始终不如人意;连原本跟电影圈不搭界的郭敬明都用两部《小时代》拿了8亿票房。至于个中原因,薛晓路说得很明白:“导演生涯刚开始的时候,都是以所谓小片来开始职业生涯。你一上来就写个古代的事,谁给你投钱?所以我觉得这个东西和市场相符合,不是完全以导演的创作方向为主。”

也有专家从“正能量”方面来剖析青春爱情片的走红,这种正能量不是过去普遍提倡的社会责任感,而是关于个人青春成长和心灵蜕变,更注重个人的内心感受,比如《致青春》、《北京遇上西雅图》就很好地表达了这种正能量。在今年9月底的武汉金鸡百花电影节电影论坛上,全国电影专家就此类电影走红给予了专门讨论,解放军艺术学院副教授詹庆生认为:“这类电影一改十几年来男性主演吃重的构架,使电影市场在功夫、武侠、枪战电影独大的格局下,进一步细分市场。”另外,大部分青春爱情片的主角都拥有大量粉丝,“在宣传造势时就针对粉丝进行宣传,因此上映前就拥有了强大的票房保障,《小时代》就是典型的代表。”

中国电影海外推广公司总经理周铁东则认为青春爱情片的走红是国产电影开始走向市场的标志,“观众喜欢看什么就拍什么,这类电影是完全为了观众而拍”。针对电影消费市场,周铁东告诉记者:“通过多年来的改革开放,电影市场不断完善和发展,目前基础设施也比较完备,已经把国内观众的娱乐需求激发出来,只要这个题材能够吸引到观众,无论多烂的内容都会有票房。”

至于青春爱情片的票房特征,刘阳表示以“走口碑”为主,“印象最深的是4月份的《北京遇上西雅图》,一般的电影都是上映头几天势头猛,之后便慢慢降下来,但这部片子头两天的票房并不算理想,后劲却特别大,随着口碑发酵,票房越来越好,持续上映的时间特别长”。

◎会不会成为中国电影的又一个标签?

好莱坞“小妞电影”已经是一个成熟的类型片片种,《律政俏佳人》、《公主日记》等均是其经典代表作,如今中国青春爱情片日臻成熟,它会不会成为继古装武侠片之后中国电影的又一个标签?

周铁东认为青春爱情片与本土文化息息相关,“首先它们的群体定位比较狭窄,美国的小妞电影一半都是针对13至19岁的观众拍摄的青少年电影,所反映的内容也非常本土化,实现文化跨度的可能性不大。比如我国每年引进的美国大片,也鲜有小妞电影,因此这类题材很难被移植到不同的文化中去”。

有一点不得不说,国产青春爱情片的故事情节、人物设置大都是在模仿好莱坞。“既然是模仿人家,就不可能超越人家。”周铁东说。

◎模仿只是一个工具

关于中国电影的模仿问题,好莱坞教父级编剧罗伯特·麦基近日在接受“编剧帮”采访时曾经拿《北京遇上西雅图》举例,认为“它实在是太美国化了,除了角色在说中文外,实际上就是一个美国电影”。

成功的国产“小妞电影”来源于模仿好莱坞,而众多跟风者又纷纷模仿成功的国产“小妞电影”,周铁东很明确地表示以后“谁模仿谁死”,道理很简单,因为“观众必定有吃腻的时候”。“任何竞争都免不了同质化的过程,从而导致市场杂乱无章,观众势必有一个兼收并蓄的过程,等他们慢慢苏醒,回归理性,同一个类型的影片就会只有为数不多的优胜者。”

周铁东认为国产青春爱情片还不是一个成熟的类型片,因为从一个片种的诞生、固化成型到成熟至少需要30年的时间,“我国在上世纪30年代已经有很成熟的类型片,比如《一江春水向东流》、《马路天使》等,都是很经典的现实主义传统题材电影。后来这种类型逐渐消失,目前我国只有一个成熟的类型片,就是古装动作片,这是被国际所认可的。但是又被同质化竞争所累,陷入了枯竭期。至于青春爱情片会不会走向成熟?现在下结论为时尚早”。

但我们的“小妞”完全不需要跟着“好莱坞小妞”亦步亦趋,周铁东说:“世界上有三个国家从来不模仿别人,美国好莱坞强大到不需要模仿别人,法国电影有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也不用模仿别人,印度电影也不模仿别人,它们都是电影强国。如果刚起步时需要模仿的话,那模仿也要讲求方法,就像是拿别人的酒瓶装自己的新酒,模仿只是一个工具,你往瓶子里装什么东西是需要认真思考的。”

PartⅢ 手记

这事儿得细琢磨

□王不动

“小妞电影”是被观众逼出来的类型片。

古装武侠片日益失去市场,恐怖片因为种种限制登不了大雅之堂,国内又不能与海外电影市场接轨,做到同步上映。演员要开工,观众要看片,当《失恋33天》用3000万的成本赢得3亿票房后,别人不跟风,那才奇怪。

所以白百何成功之后,许多女演员都放下明星架子,插上“小妞”标签,开始自己的无公害表演,毕竟演一部都市青春爱情喜剧要比演一部古装动作片容易多了。章子怡演了《非常完美》和《非常幸运》,也演过《一代宗师》,光是练功夫的光景,就够塑造好几部“苏菲系列”了。所以章子怡、范冰冰、倪妮、王珞丹、郭采洁、林志玲等等都在扮“小妞“。

虽然观众抛弃了武侠片,但陈可辛认为武侠片功不可没,“正是因为多年来强调视觉效果的武侠片培养了观众进电影院看电影的习惯,才有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发挥的空间。否则,我是无论如何不敢拍《中国合伙人》的”。因此,国产青春爱情片之所以火爆,不但在于在一个恰当的时候点中了观众的痒穴,还在于观众更愿意在电影院“挠痒痒”。

虽然“小妞电影”占尽天时地利人和而尽得风流,但在采访过程中,多数受访者都和我一样表达了对“小妞”扎堆的忧虑,“这样会作死小妞电影”成为共识。但如何破解这一问题?谁都给不出答案。商业电影之所以冠名“商业”,逐利就是其第一属性,身为投资商,谁也不可能守着富矿不去开采。但电影的独特文化属性又不同于其他商品,不是简单地通过流水线复制加工投向市场就能坐收其利。如何在“商品”和“文化”中间寻找一个平衡点?这事儿得细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