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河南戏曲艺术周暨稀有剧种展演”

越调《老子》:清华校园传递有“温度”的传统文化


越调《老子》在清华大学火热上演

演员们与观众交流互动

越调《老子》专家座谈会现场

11月26日,大型越调新编历史剧《老子》在清华大学新清华学堂鸣锣开演。作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清华大学戏曲进校园——2018校园戏曲节“河南戏曲艺术周暨稀有剧种展演”第四场大戏,越调《老子》的精彩演绎给清华师生送上了一场别具风格的戏曲盛宴,在清华园掀起一股猛烈的“戏剧风”。

河南越调是河南省的三大剧种之一,流行于河南各部,鼎盛时期陕南、鄂北、皖东都曾有班社存在,演出遍及中原乃至全国。越调唱腔高亢、明快、淳厚、质朴,既善于表现慷慨激昂、壮怀激烈的情绪,又能缠绵悱恻、深沉哀怨的感情,具有较强的河南乡土气息。

越调《老子》创排于2008年,由著名剧作家孟华创作,国家一级演员、越调表演艺术家申小梅领衔主演。该剧以老子撰写《道德经》为主线,撷取了老子一生中的几个重要阶段:挥千金救灾济民;孔子登门“问礼”;老子遇百姓疫情,毅然杀爱牛取牛黄为民治病;周王将老子爱徒紫葺册封太子妃,企图留贤未果。塑造了一个清明高洁,仙风道骨的哲圣形象。传达出大爱无疆、构建和谐、亲民爱民的老子思想,深刻透析了当今社会的和谐现状,是现代与历史、现实与传统的对话。

越调《老子》结构紧凑,戏剧冲突强烈,突出老子淡泊名利、“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的形象。更难能可贵的是全剧还结合故事情节巧妙地表达了老子“上善若水”“无为而治”等深邃的哲学思想,这些思想字字珠玑、句句格言、段段警世,为全剧增色不少。

该剧唱腔设计保留了越调固有板式的同时还借鉴了豫剧、黄梅戏等其他艺术形式,充分展示了不同声腔艺术的魅力。该剧曾先后斩获河南省第十一届戏剧大赛金奖、中国第九届艺术节文华大奖,第十五届上海国际艺术节优秀剧目奖,并入选2010年至2011年度国家舞台艺术十大精品工程剧目。

演出前,为拉近中国戏曲与青年学子的距离,培育更多的青年戏曲观众,还安排有丰富的戏曲体验活动,进清华演出的越调演员与清华学子进行零距离互动,走台步、穿戏衣、化戏妆、拍戏照,让清华师生切身体验到了中国戏曲的魅力和风采。

展演结束后,根据“一戏一评”的安排,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主任赵洪,解放军报文艺部原主任陈先义,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彭林,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首席课程研究员徐林旗,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景俊美,中国戏曲学院教授蒋洪广,河南职业技术学院音乐学院院长雷红薇,河南李树建戏曲艺术中心总经理李志远,总策划张建萍,河南省越调艺术保护传承中心主任申小梅等连夜召开专家研讨会,为越调把脉问诊、出谋划策。与会专家对越调《老子》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该剧不仅呈现了越调独特的艺术魅力,还从当代视角诠释了一代圣哲老子光辉形象的真谛,引发无限思考。专家们同时也对越调《老子》在服饰选择、故事情节设定、字幕呈现、思想挖掘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给出了真知灼见,为越调《老子》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